过去一年,中国消费者共消费了超过213.1亿杯现制茶,相当于平均每秒钟就喝掉676杯。这些茶饮消费的背后,伴随着约43.04万吨塑料垃圾的产生。
9月4日,环保组织太平洋环境资源中心发布了《解锁奶茶新绿意:中国奶茶行业减塑路径研究》报告,针对新茶饮扩张背后的塑料垃圾增长挑战,为行业未来五年的减塑路径提出了建议。
新茶饮扩张背后:塑料垃圾增长
根据新茶饮主要品牌公开的出杯量及茶饮杯等主要包装的平均重量,报告估算了过去一年新茶饮消费产生的塑料垃圾。其中,70%的塑料垃圾来自外卖平台销售额排名前十的知名连锁品牌。
从全行业看,这相当于北京这样拥有21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约4个月的塑料生活垃圾,或者一个安徽合肥这样900万人口的大型城市一年的塑料生活垃圾。然而,现有的回收再利用系统并不成熟,这意味着这些塑料垃圾要么进入环境成为污染源,要么在填埋或焚烧厂中无法再利用。
随着2025年临近,中国2020年发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即“新限塑令”,进入了最后阶段。外卖餐饮作为重点监管行业,目标是在地级以上城市将行业使用的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减少30%。
报告指出,近年的研究表明中国年外卖塑料包装废弃物总量在46万吨至168万吨之间,新茶饮行业的塑料废弃物已经达到同样体量。如果不采取措施,到2030年,新茶饮行业每年产生的总废弃物量将达到124.1万吨,是2023年的2.8倍。
“作为餐饮行业重要一员,新茶饮消费群体广泛,尤其深得年轻消费者青睐,正因如此,它们在减塑方面的示范效应尤为关键。企业如果能率先行动,对推动餐饮业绿色转型以及国家减塑目标的实现都将产生积极影响。”太平洋环境资源中心无废城市项目官员李晨阳在发布报告时说。
减塑路径:从源头到回收实现闭环
为应对这一挑战,报告提出,新茶饮行业应从源头减量、重复使用、谨慎使用替代材料以及驱动回收四个方面着手,实现零塑愿景。
精致的茶饮包装往往刺激消费者尝鲜,也更多被社交媒体曝光,但这样的营销手段令茶饮杯的重量明显增加。2022年环保组织调研发现,一杯茶饮的包装最多包含12件,其中非必要包装占包装总重量的30%以上。报告建议,减少生产和销售环节的浪费,采用轻量化设计,尽可能去除不必要的包装和配件。如果立即开始减塑行动,到2030年预计每年可减少36.67万吨废弃物。
重复使用模式对于消费者来说并不陌生,堂食时使用的非一次性马克杯和自带杯就是典型例子。虽然在大型咖啡连锁店中,对自带杯消费者提供优惠已相对普遍,但报告指出,十大连锁新茶饮品牌中,只有两家企业长期通过这一举措鼓励消费者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包装。
商家通过提供“循环杯”可以进一步推动重复使用。对消费者来说,如果没有随身带自带杯,循环杯为想喝又不愿制造垃圾的他们提供了可持续的选择。
循环杯通常由专业公司运营,消费者在一家门店使用循环杯后,可以在其他门店或街头归还点归还,这些杯子经消毒后再次使用。巴黎奥运会就采用了循环杯,避免了使用一次性塑料杯。新加坡、中国台湾、欧洲以及北美洲等地区都有了循环杯的成功实践。
不过,目前国内尚未建立成熟的循环杯市场。报告指出,循环杯系统建设需要前期投入,这将增加运营成本和商业风险。因此,为了引导消费者改变一次性塑料包装的消费习惯,在推广初期,建议政府、管理机构、第三方机构和茶饮企业共同分担转型成本。
报告提出,新茶饮企业还可以通过采用非石油基材料替代石油基塑料。自“新限塑令”颁布以来,已有奶茶企业将塑料吸管换成纸质或生物基材料。然而,报告提醒,替代材料有其特定的降解条件,我国当前的垃圾分类体系使得许多替代材料无法得到妥善的回收处理;此外,替代材料在生产、制造、运输过程中也会产生碳排放、废弃物及废水等环境问题,因此需要谨慎评估材料的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
最后,对于茶饮包装不可避免的塑料垃圾,报告建议应通过采用易回收设计、完善回收流程等措施来推动回收,减少最终废弃物的产生。
报告显示,如果全面落实各项措施,到2030年,新茶饮行业的废弃物总量可降至41.97万吨,比2024年减少21.82%,相较于“一切照旧”的情形将减少66.18%。
报告最后强调,要实现行业的零废弃目标,依赖的是消费环境的系统性转型,企业只是其中一环,还需要完善减塑政策并获得消费者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共同推动转型。
李晨阳说:“全球消费者的选择正推动各行业走向可持续发展,新茶饮也不例外。奶茶不必与‘一次性’捆绑。在消费者参与下,绿色转型将为新茶饮带来新的潮流与机遇。”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