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睡眠还好吗?
连日来,有关“碎片化睡眠”
相关话题持续引发关注
“碎片化睡眠”的危害不容小觑
严重性等同于熬夜
它容易导致代谢
使机体代谢发生紊乱
包括糖代谢的异常
进而可能引发高血糖或高血脂等问题。
同时,“碎片化睡眠”还会给心血管系统
带来巨大压力
长期熬夜或碎片化睡眠更是增加了
罹患老年痴呆等
老年退行性疾病的风险因素。
医生:对放松、代谢、记忆都有影响
“碎片化睡眠”,顾名思义指的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晚上睡觉途中中断或醒来好多次。与只持续几秒,自己可能并不记得的短暂“微唤醒”相比,“碎片化睡眠”的特点是自己能非常明确地意识到“醒了”,且醒来后都要再次费劲地入睡。
据扬子晚报,48岁的南京市民马女士就告诉记者,这样反反复复地折磨,一夜睡下来根本感受不到身体的休息。对于有些人来说,“碎片化睡眠”还出现在重要的、令其激动的大活动前夜,很多人很容易“激动得睡不着”,每次醒来一看,怎么才过了一两小时。
同时,一些照料新生儿的家长或者值夜班的“打工人”,也更易出现长期的碎片化睡眠。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泰康仙林鼓楼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李明泉在接受采访时介绍,“碎片化睡眠中不能进入深睡眠期,而是处于思睡期和浅睡期,因此此时一直醒来确实不够达到解除疲劳的目的,不利于大脑清理垃圾,也会对身体代谢造成影响。”
专家解释,这也是为何长期“碎片化睡眠”的人群容易在白天出现嗜睡、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甚至进一步诱发代谢、认知、心血管和免疫等系统毛病的原因。
李明泉主任指出,对于睡眠出现问题的人来说,主要分为药物干预和非药物干预两种主要途径。如果没有器质性疾病,是家族遗传性或散发的基因变异疾病,能够确诊的先天睡眠障碍,只能用药物保证必要的睡眠。
此外,一些顽固性睡眠障碍或特殊时期的睡眠障碍,都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用药物干预。
但对于其他患者而言,通常建议首先尝试非药物干预。专家表示,日常生活中营造必要的睡眠环境很重要,重点在于要避免强光刺激、避免噪音刺激。“比如白噪声的原理是形成反复同样节律的刺激,单调重复,对于大脑来说枯燥的东西确实有利于刺激睡眠反应,辅助睡眠。”
如何提升睡眠质量?
10件小事来帮您
培养睡前习惯:睡前用特定的行为取代强迫性晚睡的行为。建议的行为包括洗漱、做面膜、泡脚、洗热水澡、听一些舒缓轻柔的音乐、室内光线充分调暗等。
固定上下床时间:培养睡眠节律,有晚睡强迫症或失眠的人,建议上床时间不要晚于23点,下床时间在早上6~7点左右。
告诉自己床只用来睡觉:不要在床上看书、玩手机、吃东西等。
提高工作效率:工作尽量白天完成,晚上工作会让大脑始终处在高速运转状态,不利于早睡。
自我放松运动:睡前冥想有助调节睡眠,可以先从几分钟开始,逐渐增加到半小时。
减少白天休息时间:午休最好不要超过1小时。
增加体力活动:如做操、跳舞、打太极拳、练瑜伽等,有助于减轻入睡困难、加深睡眠,但睡前两小时不要剧烈运动。
有睡意后再上床:不要过早在床上酝酿睡意。
控制夜尿次数:睡前两小时避免进食及大量饮水,以免频繁起夜。
提防心理问题:如有心理问题,经专科医生评估后,可加用抗焦虑药物。
来源:政法频道综合中国青年报、中新健康、扬子晚报、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