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交通拥堵已成为众多城市面临的“城市病”。从去年开始,成都“开门治堵”,截至2025年1月,首批63项堵点治理任务已完成42项,中心城区拥堵指数从1.38下降至1.31,治理点位周边拥堵状况得到有效缓解。
“开门治堵”如何更高效?又如何进一步降低道路运输领域安全风险?1月19日,四川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在成都正式开幕,四川省政协委员、致公党党员、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教授孙湛博给出建议。
虚拟仿真、数字孪生等技术手段
可为“开门治堵”提供低成本的试错工具
“‘开门治堵’以来,成都市聚焦百姓急难愁盼的日常出行和多发性拥堵问题,精准施策,我观察到,目前城市路网拥堵状况得到缓解,通勤效率稳步提升,成效显著。”孙湛博在采访中表示。
但他认为,“开门治堵”,仍需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在对部分路段实施‘微治理’改善局部交通状况的同时,应警惕‘诱增交通量’。二是‘一点一策’在施策的同时,对相关资源配置提出了较高要求;三是道路改扩建占道施工过程,同样会加剧交通拥堵。”其中,“诱增交通量”指原来没有,但由于新建或改建道路导致通行时间降低而新产生的交通量。
▲孙湛博
为此,孙湛博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方面,相关部门需要强化系统性思维和数智赋能。用好虚拟仿真、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开展重点路网和区域交通组织、信号优化及其短期、中长期影响评价,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为拥堵治理提供系统性强、低成本的试错工具。”
另一方面,需要用好需求管理措施手段,“交通拥堵的主因在于供需不平衡产生的结构性矛盾,在加强交通治理的同时,应综合运用交通需求管理手段,如鼓励有条件的单位采用弹性工作时间、错峰出行、差异化停车收费、碳积分碳普惠等,使交通需求在时空上扁平化分布。”
此外,孙湛博认为,城市建设项目占道施工需规范,“例如,对道路改扩建等需要占道施工的建设项目,需要制定交通影响评价和交通组织(信号)优化过渡方案、进行媒体公示、设置告示牌和相关安全设施。还应有专门平台接受百姓监督、反馈,杜绝施工占道围而不建。”
对运输企业、驾驶员进行数字画像
降低道路运输领域安全风险
四川省道路总里程长、路况复杂、机动车保有量高、道路运输管理难度大,交通上,还不仅仅存在“堵”的问题。
“近年来,由营运车辆造成的道路安全事故数量居高不下,重大以上事故时有发生,不少营运车辆存在潜在安全风险。同时,道路运输领域新老业态冲突加剧,涉及营运车辆的道路违法和不文明驾驶行为屡见不鲜,百姓反映强烈。”孙湛博提到,尽管四川已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然而在实际操作层面,行业管理部门对道路运输企业、车辆和驾驶员相关信息和数据获取手段单一,时效性不强,企业填报数据质量不高,行业监管难度大。”
为此,孙湛博认为,四川可以使用多源大数据对道路运输企业、车辆、驾驶员进行数字画像,“在现有道路运输管理信息化平台基础上,依托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建设、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等国家和地方有利政策和项目,打造数据赋能交通运输安全监管应用场景,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
孙湛博表示,与此同时,仍需加强对道路运输企业、车辆、驾驶员的监管,提高行业治理能力,“例如,通过大数据画像,实现营运企业日常监管和信用评级、营运车辆安全隐患排查和排放情况评估、营运车辆驾驶员健康状况、行车安全评价和记分管理等功能。加大对道路营运企业失信行为、非法营运、营运车辆交通违法和不文明驾驶行为的查处力度。”
“此外,我们还可以用好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推动营运车辆主动安全控制和绿色低碳水平提升。”孙湛博提到,可以利用大数据画像,摸清道路运输企业“家底”;探索“AI+主动安全控制”技术在行业安全监管中的应用,加快推动营运车辆主动安全设备纳入大规模设备更新目录;同时试点营运车辆碳积分、碳普惠政策,持续提升道路运输绿色低碳水平。
红星新闻记者 吕佳羽
编辑 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