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美团宣布推出八项配送算法改进举措,包括推进算法公开常态化、建立开放多元算法沟通机制、继续完善骑手防疲劳机制、改善骑手激励机制等,通过设立算法公示专区、每季度举办算法恳谈会、成立由外部专家组成的算法顾问委员会等,进一步推进算法公开透明,更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聚焦治理涉及多方利益的痛点矛盾,让算法更好兼顾骑手、用户、商家等多方利益,构建更包容、平衡的算法体系。
近年来,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手段,算法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围绕算法的种种争议也不少。就在11月,为强化算法应用生态规范,相关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要严防一味压缩配送时间导致配送超时率、交通违章率、事故发生率上升等问题,推进算法公开透明,以适当方式公示算法推荐服务的基本原理、目的意图、主要运行机制等,确保简单、清晰、可理解。此次美团推出八项配送算法改进举措,可看作是对这一治理要求的积极跟进落实。
相对来说,近年来与算法相关的讨论中,外卖行业算是话题度和关注度都较高的领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或是因为这个领域的算法运行之于骑手、商家、用户等多方利益的影响可能是更为直观和显性的,如算法对于配送路线、配送时间等的设定,都直接影响到相关主体的体验感乃至利益获得感。这种现实下,算法模型的打造若缺乏平等、开放的参与机制,的确更容易放大利益分配的失衡。因此,推进算法的公开透明,让各方对算法运行的基本原理、目的意图、主要运行机制等有基本的了解,可以说是保障用户及其他利益关联方知情权、优化利益公平分配机制的内在要求,也是端正算法正确导向、促进科技向善的应有之义。
同时,对平台来说,这一点同样非常重要。近年来的一些热点事件中,关于算法的讨论最终往往指向平台对算法的“暗箱操作”、“滥用”,甚至以此把平台与骑手、商家等对立起来,成为影响平台社会形象的一个重要“豁口”。而推动算法公开透明,在平台与用户、骑手、商家等之间构建一套良性、透明的算法互动、沟通机制,并有助于消除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和隔阂。要知道,在透明度不足的情况下,算法运行看似省去了一些沟通成本,但所增加的社会对算法的误解、误读乃至偏见、妖魔化,最终反而是拉大了平台与公众的距离,也实际上妨碍了算法的优化效率。以此而言,越来越多的平台开始加快推动算法公开,其实也是一种治理理念的转变。同时,这也有利于为社会更客观、理性看待算法,创造更好的条件。
也要指出的是,推动算法的公开透明和优化,很难一蹴而就。比如,此前美团试点骑手防疲劳机制时,亦有骑手明确表示“还想多跑几单”的反对声音。这表明,“好”的算法模型本身没有一个标准答案,而是需要在现实中不断平衡好各方需求,动态地探索出“最优解”。
还要看到,当前不少搭载算法应用的领域所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并非都能通过改进算法来解决。比如,近年来新就业群体规模不断扩大,这本身就很难完全回避由此带来的过度竞争和压力。要缓解这种状况,除了平台和算法的针对性改进,也离不开社会面对就业空间和选择机会的开拓。
灵活就业群体如何更好地融入城市、增强对城市的认同感,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议题。而2025年底前逐步取消骑手超时扣款,可能也需要用户给予更多的包容。
算法的应用普及度越高,越需要以更加开放、透明的运行机制来确保其被善用。外卖平台持续推动算法的改进和公开透明进程,为此树立了一个积极的示范。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也将逐步完成对算法的“祛魅”,在更理性、科学的认知中监督算法得到更好的应用。(郑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