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圈!烤匠北京开二店持续火爆,引来“黄牛”排号

红星财经 2025-01-26 15:21

“不吃火锅,就吃烤匠”这句响彻川渝、“震惊”全国的slogan,表达出了烤匠的使命——“要把麻辣烤鱼做成像火锅一样的美食名片。”继去年9月26日北京首店在朝阳合生汇店首开后,烤匠北京二店1月25日北京西直门凯德mall6楼开门迎客。

官宣!烤匠北京开二店

你会为吃一顿饭排队7小时吗?近几个月,烤匠在北京朝阳合生汇首店正在经历这样的盛况。据了解,因为等位时间基本在7小时以上,以至于北京的“黄牛”闻声而动,开始承接“新业务”,代客去烤匠排队,一个号最高收费200元,还因此一度冲上热搜。在社交平台上,年轻人甚至为吃这条麻辣烤鱼研究出各种攻略:早起,冲员工通道吃开门第一波;或者晚到,凌晨取号吃宵夜。

烤匠北京二店于1月25日在北京西直门凯德mall6楼开门迎客,“这一口麻辣,必须稳稳地接住。”不少人在上午9:59就已在门口翘首以盼,当时门口取号人群已排起超百人的蛇形长队,期待烤匠北京二店的开门迎客。

图片1.png

不只是饕客,“黄牛”也闻声而动,准备在烤匠(西直门凯德mall店)开展“新业务”。开业当天,二手平台上的“黄牛号”就大量涌现,价位在几十到一百元不等。但针对黄牛代排这一现象,烤匠也推出了相应的措施,上线了防黄牛小程序,线下扫码验证手机当日取号状态,通过验证后方可进行取号,而多次取号的黄牛在扫码这一环节就会暴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遏制黄牛代排这一行为。

2.png

出圈!变身“美食排队王”

据了解,烤匠北京首店开业后,烤匠迅速登上大众点评北京热门榜榜首,且一度因为一个号码牌被黄牛炒至200元,登上热搜,变身“北京美食排队王”。不少消费者在社交平台发帖调侃:“烤匠盘活了全北京的黄牛。”

与此同时,烤匠排队长龙,成为整个北京合生汇商场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每天都有来全国各地的“美食家”排队候吃。这一现象还曾被电视点名关注。一位顾客称:“在北京排不到队,直接飞去成都吃烤匠,北京排队要7~9小时,还是去大本营来得快。”

探秘!烤匠续爆火的原因

对于餐饮品牌而言,要想走得久,就需要把这个品类中最具价值的东西挖掘出来。“这么大的市场,烤匠为什么聚焦麻辣烤鱼?”烤匠创始人冷艳君说:“这是因为麻辣是烤鱼的起源口味,是全国烤鱼销量第一口味。这种味道能最大程度体现川味烤鱼的精髓,我们找到了以麻辣为核心的川味饮食文化的内涵。”

据了解,烤匠团队在2016年左右大量走访了重庆万州、四川乐山等地的本土烤鱼店,发现猎奇口味虽多,但麻辣烤鱼的上桌率始终是最高的。这样的溯源也促成了烤匠的产品定位。

与此同时,烤匠拥有的会员数已超过600万人,不遗余力地在各种场合为这条烤鱼“卖安利”。张惠妹、姜云升等众多艺人在成都活动时,都曾收到这份“安利”,烤匠还因此为张惠妹的歌迷免费送出一万条鱼,让烤鱼与年轻人、演唱会紧密挂钩。

首选!就是麻辣口味烤鱼

据沙利文2024年发布的《中国烤鱼市场现状和未来趋势分析》报告,2023年,中国烤鱼市场规模达到1341.8亿元,同比增速为10.2%,其中,麻辣烤鱼拔得头筹,市场规模为471亿元,占比达到35.1%。预计到2028年,这一细分市场规模将增长至722.7亿元,而整个烤鱼市场规模将达到1892.5亿元。《报告》显示,在烤鱼口味方面,它的普及度达到93%,满意度达到4.5;麻辣口味遥遥领先于其他口味。

烤匠后台数据显示,其会员年龄峰值集中在25-30岁。“好的产品能够通过不断升级解决用户问题。”冷艳君说:“对于烤匠而言,不断升级口味和工艺,就是为了让顾客吃到越来越好的麻辣烤鱼。”

对“麻辣烤鱼”的聚焦,使得烤匠的大多数产品SKU都围绕这款产品而诞生。其店内畅销的配菜产品“手工黑豆花”便是例子。据悉,手工黑豆花的研发周期长达8个月,同样延续了先溯源再创新的路线。

图片3.png

思考!烤鱼赛道前景展望

据了解,烤鱼的爆火已经不是第一次。2015年前后,国内曾有过一波“烤鱼热”,一些连锁品牌趁势扩张,进驻各大商场,经过十年大浪淘沙,至今仍坚挺着几个品牌,但热度已经大不如前。然而消费者对烤鱼的认知度已经有了深厚的基础。烤鱼起源于川渝,历史悠久,即便在所谓“没落”期间,食客也仍保持着吃烤鱼的习惯。烤鱼品牌在过去十年大体呈区域化发展,京津冀、华东、川渝等地区各有自己的优势品牌。

根据沙利文的《中国烤鱼市场现状和未来趋势分析》,烤鱼消费者中超过一半每月会食用1-3次,接下来只需要一个强势的品牌将整个品类带火,市场就能重回经典。据悉,目前会员百万以上的中餐品类,消费者平均复购率在10%-15%之间,而烤匠的复购率为15.75%,算是名副其实的“强势”。

“烤鱼的这种繁荣,甚至有了超越火锅的势头,或许它真的将成为餐饮界下一个热门赛道。”不少业内专家预测:品类的繁荣必将吸引更多品牌进入,对于身在其中的参与者而言,这是机遇也是挑战。(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