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后,人工智能模型DeepSeek在文学界引发了一场关于AI对文学影响的热烈讨论。其在文学领域的表现,让人们看到了人工智能在文学创作、翻译等方面的巨大潜力。近日,中国作家网邀请了多位学者和作家,分享他们的体验和看法。
图据IC
翻译家高兴提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随着AI时代的迅猛发展,文学翻译工作者是否有一天会被AI完全替代?DeepSeek指出,AI在文学翻译方面确实展现出了强大的能力,但完全替代人类译者的可能性较低。AI虽然能处理字面翻译,但在文化背景理解、情感与风格把握、艺术再创造等方面仍难以完全替代人类。高兴认为,DeepSeek的回答专业且全面,触及了文学翻译的一些实质点,不仅回答了问题,还为文学译者提供了有效又有益的建议。
诗人李少君将AI文学与人类文学的并存类比为屈原时代前后的文学分野,认为AI文学的兴起是文学形态在更高维度上的跃迁。李少君也表示,AI写作缺乏亲历性和现场感,无法产生新的情感和感受,并将其转化为新的文学,“AI现在也可以写诗了,但AI没有情感,也永远无法讲出诗歌后面的故事,讲出当时的场景和现场的感受和心情,无法情景再现,比如生存的惨痛经历,比如山水间的新鲜活泼感受,比如恋爱时的激动不安,无法带领人身临其境,重新体验和感受作者当时的场景和心情。人的文学,一定是可以讲出创作背后的故事的,因为人有亲历性的现场感,而AI创作,只是对已有文学的重新组合。”
美国韦尔斯利学院东亚系教授宋明炜请DeepSeek给选择专业的大学生写一封信,在看到生成内容后,宋明炜认为,DeepSeek的信虽然看上去有深度和温度,但缺乏人文学的深度和温度。他强调,诗、人文学以及人的温度和深度、人的呼吸,依然是人之为人的基本。AI可以与人类共存,帮助人类做许多不容易做的事,但人类也有一些AI不能替代的思维、情感和语言能力。
综合自中国作家网 编辑 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