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成都报道 作为我国西部航天工业重镇,成都将迎来一个商业航天IPO。
近日,据港交所披露,成都国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星宇航”)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了上市申请书。
图源:披露易
公开信息显示,国星宇航于2018年成立,是以商业航天和人工智能为核心技术的商业卫星研发商,按2023年收入计算,在从事卫星相关业务的中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中排名第八,市场份额为1.9%。
微成都记者注意到,国星宇航的创始人、董事长陆川为80后,是成都市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产业专家智囊团成员,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就读于电子科技大学,且曾在电子科技大学多个职位任职。
最早研制及发射AI卫星
有12颗卫星预计今年发射
据了解,国星宇航主要有两条业务线,第一条业务线是卫星及相关服务,即研制及销售定制化卫星,同时提供相关的卫星运控管理。
该业务中,国星宇航主要专注AI卫星技术,并在2018年和2024年分别发射了旗下首颗AI应用卫星和首颗AI智算卫星。
据初步招股书,国星宇航是中国最早研制及发射AI卫星的商业航天公司。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国星宇航已发射9颗AI卫星,按累计发射AI卫星数量计算,在中国所有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中排名第一。此外,国星宇航已获得20颗AI智算卫星的研发订单,其中12颗卫星已签订发射服务协议,预计2025年发射。
在卫星及相关服务业务基础上,国星宇航形成了第二条业务线——星基解决方案。星基解决方案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及通过AI算法来提供定制应用方案,如实际城市的高精度3D数字建模等,主要应用于文旅、游戏和城市治理等领域。AI卫星技术使国星宇航能提供更为先进的星基解决方案。
第二条业务线为国星宇航贡献了过半的营业收入。2022年、2023年和2024年前三季度,星基解决方案收入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58%、90.7%、81.5%;卫星及相关服务收入占比分别为29.5%、0.6%、11.5%。
图源:国星宇航初步招股书
国星宇航将其发展归纳为三个阶段,目前处于加快由AI应用卫星向AI智算卫星发展的第二阶段(2023-2027年)。第三阶段自2028年起,国星宇航预期在该阶段完成并运营覆盖全球的天地一体化AI基础设施,并基于该基础设施提供商业化星基解决方案与天基智算服务。
业绩取得较快发展
2023年营收破5亿元
初步招股书显示,在业绩方面,国星宇航营收取得较快发展。
2023年,国星宇航收入为5.08亿元,较2022年增长186%。
2024年前三季度,国星宇航收入为2.37亿元,较2023年前三季度增长124%。
不过,国星宇航近年持续亏损。2022年度、2023年度,以及2023年前三季、2024年前三季,国星宇航分别录得亏损净额为9090.7万元、1.39亿元、1.11亿元、2.14亿元。
国星宇航将亏损归因于卫星及相关服务的毛利率波动,及相对较高的研发开支和一般及行政开支。2022年度、2023年度,以及2023年前三季、2024年前三季,国星宇航的毛利率分别为25.4%、14.0%、18.2%及25.9%。
同期研发开支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5.8%、10.5%、29.1%及44.2%。
一般及行政开支包括以股份为基础的付款和物业、厂房及设备的折旧费用,占同期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0.2%、25.9%、82.0%及55.2%。
此外,初步招股书显示,国星宇航对大客户依赖较多。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该公司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73.9%、56.1%及92.7%,其中,来自最大客户的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49.2%、21.5%及73%。
国星宇航表示,随着技术成熟、客户基础扩大、批量化制造、卫星发射成本降低等,预计AI卫星业务的盈利能力将有所改善。
创始人是80后
毕业于电子科大
公开资料显示,国星宇航创始人、董事长陆川出生于1983年,拥有近20年的人工智能、航天及通信工程研究经验,主要负责国星宇航整体战略规划、重大业务决策,以及监督管理系统的运作效率和产品研发工作。
2023年2月25日,成都,首届路演企业代表分享,国星宇航董事长陆川正在演讲 图据视觉中国
据了解,陆川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在2006年和2011年分别获得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工学学士学位和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之后,他在广东工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陆川还曾在电子科技大学担任过科技处产学研结合科科长、成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等职务。2019年2月,国星宇航联合电子科技大学等机构发起成立了国内首个商业航天AI卫星产业技术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卫星产业技术研究院,陆川担任院长。
此外,2023年陆川入选成都市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产业专家智囊团。
红星新闻记者 俞瑶 实习记者 符小茵
编辑 肖子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