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公务员上岗”“DeepSeek开药方”“赛博算命”……DeepSeek火了,人工智能的话题也持续霸榜。但与之相伴,一场关于“人与技术”的讨论正在上演:有人视AI为“职场刺客”,“人工被AI替代”的焦虑开始蔓延。有人将其奉为“赛博上帝”,AI被当作标准答案,基于AI的营销也商机萌动。
AI正在重塑社会场景。职场上,医生靠DeepSeek补齐最新的医学指南信息,全国多地政务系统接入AI大模型提升办事效率……生活中,它也是“懂王”,可以陪用户聊星盘,扮演某种性格的赛博朋友,甚至成为“心理医生”回应内心隐秘的情感需求。其输出内容的精准程度,比人更像人。
图片由AI软件根据指令“未来人形机器人医生看病”辅助生成
AI真的无所不知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的。AI建立在算法、大模型和海量数据之上,知识储备和信息处理速度势必胜过人类。但AI更大程度上是一种“统计学分析”,至少目前的AI尚未拥有智能,只能从海量信息中推理出最优解。
不必过分神化AI,更不必惧怕AI。蒸汽机没有消灭工匠精神,计算机没有取代人类智慧。AI推动的并非岗位消失,而是职业转型。例如,AI替代了数据录入和文件审核,却催生了AI系统维护、数据伦理专家等新岗位。AI优化政务工作流程,让公务人员以更多精力投入政策设计与公共服务。世界经济论坛预测:到2030年,新创造的工作岗位数量为1.7亿个,就业机会净增7800万个,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技术技能需求预计出现快速增长。
人的使用方式,赋予AI生命力。不管多少人吐槽五花八门的投喂让DeepSeek“服务器繁忙”,第一个用AI充当心理咨询师的人依然是天才。当不善言辞的父母用AI生成的话语与子女交流,当都市牛马借助AI工具创造属于自己的草原,当渐冻症患者用脑机接口写下第一行诗——这些时刻,代码不再是冰冷的二进制,而成了普罗米修斯指尖跃动的火种。
让AI处理它擅长的1+1=2,把诗与远方、爱与创造留给人性。正如DeepSeek所言:“算法永远在模仿昨日的世界,而人类却在创造明天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