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电商的“草莽时代”已经结束,靠品质、打口碑的“精耕时代”已然开启
直播电商的兴起,让“买它”成了无数消费者的口头禅,也让不少网红主播获取了惊人的流量和财富。但繁荣背后,一些乱象引发越来越多的反感,比如部分主播恶意炒作、搞虚假营销、假冒伪劣产品现象比较突出等。
对此,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罗文在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回应称,将压实平台的审核责任,加强产品质量的专项抽检,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虚假广告、虚假宣传等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不断提升网上产品质量。与此同时,今年也将制定出台直播电商监管办法,建立监管长效机制,有效规范直播交易行为。
↑“部长通道”直播画面
无论是加强当下治理还是制定长效监管机制,对以主播恶意炒作为代表的乱象,平台都该扮演更积极的角色。从过往经验来看,部分网红主播相关的乱象长期存在,平台漠视甚至是纵容,难辞其咎。
以最近被禁言、作品被下架的网红顾茜茜为例,她这次的翻车是因为炫富怼网友,自曝日入几十万。但报道显示,此前她就因浑身文身、直播中爆粗口等行为被大量投诉低俗。
就这样一个常以低俗和冒犯为标签的人物,却能在某些平台获得巨大流量,还能躺着都日入几十万,平台能说自己一点责任没有?如果说这是用户的自然选择,显然也不成立。人总有猎奇或者看笑话的本能,如果平台采取放任姿态,流量确实会向顾茜茜这样的博主倾斜,但如果仔细分析流量中蕴含的公众态度,其实有相当一部分是持批评态度的。
问题在于,平台的利益分配机制如果只看笼统的流量,而不管流量中的具体态度,就容易导致一种吊诡的现象:一个网红主播,哪怕骂他的人再多,他一样会被推荐给更多的人,进而获取更多的收益。这可能也是顾茜茜之前炫富的底气——她根本不怕骂,骂得越多她可能赚得越多。可见,平台若不积极干预,流量的世界里就少不了类似的恶性循环。
如果说平台面对海量用户,监管存在客观难度的话,至少应该把具有相当体量的头部网红纳入注意范围。像诱导粉丝打赏被疑偷税漏税的网红“秀才”,直播用竹签捅女游客臀部的“祁天道”等,都是因为行为太出格引发众怒之后才被处理。由此推测,某些平台可能也乐于看到“大网红”的出现,并坐享其制造的流量、分享流量的收益,而不太在乎这些网红的道德水位。
必须指出,这种恶性循环不可能永久持续,直播电商的“草莽时代”已经结束,靠品质、打口碑的“精耕时代”已然开启。那些口碑堪忧网红收获的差评,足以影响到所在平台的大众观感,平台如果继续放任乌烟瘴气的流量,用户终会选择用脚投票。
所以,无论是基于利益还是责任,平台都应该更积极地行动起来,通过完善审核机制、优化算法规则、加强技术监管等手段,营造一个更清朗的平台环境。流量和利益的分配,不能完全遵循丛林法则,而是要让人看到采用善意、明亮的方式,一样可以在平台“活”得很好。这样的直播电商,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守一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