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要求厂商退回未成年人游戏充值,并不能“了事”

红星新闻 2025-03-15 21:14

未成年人游戏充值退费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近日,南方都市报报道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在北京互联网法院调解的 2000多起案件中,约有40%退款争议实为成年人冒用未成年人名义在绿色通道申请退款;还有不少号称“代退费”的黑中介利用家长焦虑进行诈骗;甚至出现未成年人“白嫖”游戏的现象,部分孩子在快成年前主动要求退款,甚至索要四、五年前的游戏充值费用。

原本解决未成年人游戏退费纠纷的绿色通道,却被一些有心人用来“钻空子”,甚至想走出“野路子”。可见,未成年人游戏退费远比想象的要复杂,司法机关和游戏厂商都面临较大压力。

家长责任和孩子过错,应当按错担责

当前,关于未成年人游戏退费问题,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服务消费管理要求(征求意见稿)》明确: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监护人等过错方应当根据各自过错情况分别承担相应的责任,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经济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监护人、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承担各自责任。

这是对监护人责任的提醒与强调,也是对一些家长全额退款诉求的纠偏,彼时引发了热议。不妨先梳理一下,在孩子游戏“过度充值”上,一些家长和游戏厂商做了什么?

从消费端来看,存在一些孩子通过偷拿家长手机的方式,进行游戏消费;还存在一些家长主动将手机交给孩子,而孩子掌握支付密码,消费就畅行无阻。从生产端来看,当前国内游戏消费,对未成年人的限制十分严格,游戏厂商在消费金额限制、游戏时长限制、网游实名认证三个方面共同发力,目的是遏制未成年人游戏消费乱象。

部分家长管理上的“松”和游戏厂商限制上的“严”,形成了反差。但一些家长却选择忽视,认为孩子进行大额游戏消费的“锅”在平台,这不仅是逃避责任,也是对相关法律法规缺乏了解。

按照《民法典》相关规定,如果确认游戏充值行为是由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则该未成年人进行充值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其法定代理人可以要求退还;如果游戏充值行为是由八周岁以上十八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实施的,还需要判断其充值金额是否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这意味着,如果确定充值由未成年人实施,而充值行为又与其年龄、智力不相符,则该未成年人与平台所订立的网络服务合同无效。对此,《民法典》还规定,合同确认无效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

综合以上,倘若未成年人在游戏中享受了虚拟服务,感受了游戏乐趣,家长就应该为自己的监管疏忽和孩子的游戏体验买单,全额退费的诉求往往就难以实现。

数字时代,认识游戏的价值有必要

要避免未成年人游戏消费乱象,防沉迷也是关键一步。近年来,我国在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上下了不少功夫。2019年11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开始施行。2021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几年时间,我国未成年人游戏沉迷问题基本解决。

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发布的《2024年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报告》显示,超七成未成年人每周游戏时长在3小时以内。更有一种说法认为,我国形成了更加完善的未成年人保护政策,在信息保护、防沉迷、游戏分级等多个层面均执行了相关措施,政策完善度已处于世界前列。

即便如此,未成年人游戏退费纠纷依旧不时出现,全额退款还是一些家长的诉求。虽然随着一些中国游戏风靡全球,人们逐步认识到游戏在娱乐价值之外的文化价值等。但必须承认,还是有一部分人对虚拟服务和产品价值缺乏认可,对游戏存在刻板印象与负面认知。故而总会想当然地将责任归咎于游戏厂商,将全额退款视为应当。但实际上,对于诸如未成年人冒用成年人身份信息进行游戏等情况,要求全额退款,可能既不合常理,也不符法理。

如此来看,要想减少未成年人游戏退费纠纷,从认知上改变社会对游戏的看法是有必要的。首先应该正视,游戏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推动科技进步,即便只从微观层面来看,游戏厂商的运营成本也有切实的价值可循。其次应该看到,中国游戏行业在未成年人保护领域已经属于全球领先,并严格落实实名制对未成年人进行限玩限充,充分履行了法律规定的义务。

避免退费纠纷,需形成稳定的社会预期

在解决未成年人游戏退费问题上,目前一些家长是借助舆论给游戏厂商施压,一些家长是走绿色通道经法院调解。无论哪种情况,都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公共资源,增加了司法负担,也是对家长和游戏厂商的情绪、时间消耗。

要看到,一些家长之所以争,也是因为退费难。这不仅因为一些游戏方退费渠道不够畅通,也因为家长对相关规则不了解。如何更好地解决未成年人游戏退费纠纷?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公众更清楚当前未成年人游戏退费规则,比如何种情况可以全额退款,何种情况只能部分退款,何种情况无法退款。另一方面要在制度上下功夫,进一步严格规范退款流程,给用户清晰的退费指引,比如什么情况由平台退费,什么情况由厂商退费等等,不能让家长在退费路上变成被各方踢的皮球。

尊重规则才能维护规则。必须提醒的是,在制定了退费标准,规范了退费流程后,家长要严格按归执行,不能有“按闹分配”的侥幸心理;游戏厂商也要杜绝成年人以未成年人的名义退费,更不能为了应付社会舆论压力而进行高比例退款。只有一把尺子量到底,才能形成稳定的社会预期,稳固的行业规范,才能减少不必要的未成年人游戏退费争议。

归根到底,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沉迷是一个社会问题,防沉迷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游戏厂商和监护人是防沉迷工作的主体,需要共同承担起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责任。因而,如果遇到未成年人充值退费纠纷,就一味要求游戏厂商退款了事,表面上看履行了社会责任,平息了纠纷,但实际上是对击穿防沉迷系统的未成年人和责任心不强的监护人的纵容,长此以往,将会破坏未成年人防沉迷的成果。只有厘清各方责任,保护各方利益,各方依法依规行事才是应有之义和长远之道。

江青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