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政策越清晰、越具体,也越能展现一种国家承诺、政策信誉,人们会迅速捕捉到“大力支持”的信号,并予以积极回应
3月7日,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开放团组会议时指出,今年将发放育儿补贴,国家卫健委正在会同有关部门,起草相关的育儿补贴的操作方案。
消息一发布,就迅速引发舆论关注,相关话题也登上热搜。“怎么发?发多少?”“马上要生了,能赶上吗?”“每个地方都一样吗?”众多评论迅速在网上奔涌。
这则消息之所以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巨量的讨论,显然是跟消息的“含金量”有关:不仅要发育儿补贴,而且有很明确的时间表,意味着人们将很快感受到政策红利。
这充分说明,真金白银的激励,对生育意愿的提振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实实在在的物质支持,仍应当成为各项鼓励生育措施的中心环节。
近些年,育儿补贴的落地步伐正在明显提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生育补贴制度。2024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进一步明确,制定生育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和管理规范,指导地方做好政策衔接,积极稳妥抓好落实。
据媒体梳理,云南、宁夏已实现育儿补贴省级层面政策覆盖。云南对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分别发放2000元、5000元的一次性补贴,每年发放800元的育儿补贴到3周岁。
这些措施说明,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地方经验,都已经逐步到位,育儿补贴已经具备了全国铺开的基础。
当然,全国层面的育儿补贴也还有许多细节要梳理。比如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分摊比例,针对一孩、多孩家庭的不同标准,是一次性补贴还是长期补贴等等都需要通盘考虑。
比如,不少网民就对一些地方措施中仅补贴多孩家庭提出疑问。正如有政协委员所说,期待国家统一的政策能够更好、更全面,尤其期待一孩补贴。那么,广泛集纳意见,政策尽可能扩大覆盖面、凝聚公约数,就格外重要。
来源问题也很受关注。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建议,在国家层面建立生育支持基金,探索由财政支持、资金来源多元化的育儿补贴制度。全国人大代表、58同城董事长兼CEO姚劲波建议,发行超长期国债等筹集资金设立国家人口发展基金,对多孩家庭实施补贴。
育儿补贴固然好,但终究是社会成本,无法回避“钱”的问题。社会也需要尽快制定完善方案,充实资金来源,直至落入寻常百姓家。
此外,试点“父育假”、对“妈妈岗”给予专项补贴、将义务教育延伸至高中等建议,在两会上也颇受关注。这些或可以平摊育儿压力,或可以减少支出负担,也是广义生育支持政策的一部分。这也说明,鼓励生育需要综合施策,最终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的政策系统,形成更加全面的家庭支持。
发放育儿补贴引发互联网热议,也有一种文化心理层面的价值:支持政策越清晰、越具体,也越能展现一种国家承诺、政策信誉,人们会迅速捕捉到“大力支持”的信号,并予以积极回应。
所以,在鼓励生育越发紧迫的当下,相关政策需要尽快从凝聚共识进入实际托举的阶段,让每个家庭都有切实的感知,进而从根本上改善人们的整体预期,推动生育曲线朝着更理想的方向前进。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清波
编辑 尹曙光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