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卫臻)
最近一段时间,账期受到密集的关注。一些电商平台被曝出账期过长,令中小企承压。
账期是指从生产商、批发商向零售商供货后,直至零售商付款的这段时间周期。具体到电商语境下就是,中小企业向电商平台供货,货物售出后平台向企业回款的周期。
而这个回款时间却大有讲究,对于资金链脆弱、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来说,这个周期越长,对企业影响越剧烈,令它们经营风险陡增。
公开信息显示,目前业内主流平台对商家的账期从3天到近60天不等,一些自营电商平台对商家的平均账期可达近60天。这个跨度相当巨大,从中其实也展现了平台的某种风格,以及对中小企业的顾念程度。
在一些案例中甚至出现了这样的状况:平台拉长账期,便于平台积累资金;然后利用积累资金,向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实现现金“盘活”。当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恐怕还是更希望资金早日到账,而不是化身种种金融创新。
某种程度上,这些问题已经进入了政策视野。今年3月,修订后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公布,其中对拖欠款项做出了更严厉的表述,规定拖欠中小企业款项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影响的,对大型企业在财政资金支持、投资项目审批等方面依法依规予以限制。
从政策出发点来看,就是为了给中小企业增加议价权,避免在面对大企业时力量分散、博弈乏力。对长期拖欠款项的企业进行政策限制,确实可以起到一定警示性作用。
而这同时也向市场发出了信号,拉长账期、增加中小企业压力的行为,不能成为市场通例,理当得到更明确的规制。
此外,账期的问题在今天又显得格外紧迫。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中小企业对内需的倚重陡然增加,扩大国内消费也成了政策重点。而国内消费,相当程度都要依赖电商平台。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1—3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36242亿元,同比增长7.9%。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29948亿元,增长5.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0%。
从数据可以看出,电商在社会整体消费中的占比已经越发显著,相当多中小商家在外部冲击的大背景下,出路就在于电商平台。因此,如果电商平台的账期无法得到显著改善的话,相当于是堵住了企业从出口转内销的出路,进一步挤压它们的生存空间。
这也意味着账期需要得到更高规格的重视了。这已经不再是个商业习惯,而是越来越关系到中小企业生存的严肃问题。
就在前两天,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经济一季度成绩单显示,GDP同比增长5.4%,超出市场预期。与此同时,相关部门也指出,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基础还需巩固。
为了更好的应对这个挑战,商业系统中的不利因素当尽快去除,尤其要帮助中小企业在眼下这个节点渡过难关。仔细想想,中小企业大多都是民营企业,它们的生存质量如何,对就业质地的改善、经济走向的牵引,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而要帮助它们,就不妨从解决账期这个问题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