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是熊猫的家园,也是创意的热土。
作为一次全球熊猫爱好者共同参与的盛会,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熊猫家园·大熊猫文化创意大赛”自去年9月正式启动以来,在海内外掀起了一股“熊猫创意热潮”。目前,本次大赛已经圆满完成了作品征集和初评等环节,已选出210件入围作品。而五大门类和两个特别奖项,将由专家评委进行最终的线下终评,并在4月22日揭晓。
在此之前,有一项特别奖项,要交给喜爱大熊猫文创的网友们来决定,这就是现在正在进行的“最佳人气作品”奖项评选。在投票期间,我们还将与部分入围者对话,看看他们对熊猫文化创意的独到理解。
今天,我们对话入围“最佳雕塑作品”的参赛者——媒介艺术家、朱成私立石刻博物馆副馆长朱明。
《素境·憩》,是一件有着石膏般质感的“纸雕”。据朱明介绍,这件作品高约1.7米,底部约2.5米×1.5米,从开始创作到完成耗时约一个月。“它内部用了一种我们叫‘云泥’的轻质黏土打底,表面则用纸浆塑形。”
富含纤维的纸浆,赋予了这件雕塑一种粗糙而自然的肌理感,同时又具备纸的素净与轻盈。朱明说,这是AI算法无法做到的。
“AI按照提示生成的作品,造型唯美而标准,外表通常也都很平滑,不会有什么瑕疵或人为的‘坏点’。他说,“但我想要把这种生成的范例转化为雕塑者的手制,保留人为的痕迹,作为对如今大热的‘人机协同”创作模式的一种回应。”
在朱明看来,大熊猫代表了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素境·憩》中则蕴含了关于“人与机器”之关系的一种隐喻。它们面对同样的问题:二者如何更好地和谐共生?
“艺术里面有些东西是没有办法被算法化的。”朱明说,“如果将人视为主体,将其创作的物品视为客体,那么艺术可以成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桥梁,模糊二者的界限。人将心血、经验通过创造融入作品,优秀的作品从而具备了独一无二的特性,仿佛被赋予了‘灵魂’,这是艺术最动人的魅力之一。”
对于参加本次“熊猫家园·大熊猫文化创意大赛”的体验,朱明表示,大赛对文化价值与产业应用的重视,以及对跨领域创作主体协同参与的包容,尤为令人欣赏。“我也在大赛官网上浏览了其余的入围作品,各有特色,各有精彩,既彰显了文化表达的多样性,又体现出专业创作的精准度。”他说,“期待着大赛的成果发布和后续的产品转化为成都带来更多惊喜。”
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编辑 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