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书法启蒙”的正确打开方式
文/王文凯
教了这几年的书法课,我一直都觉得书法的启蒙应该从拿起一枝毛笔开始,当技巧练习足够充分的时候才能去讨论关于书法美学的问题。当看到林曦老师这套《给孩子的书法启蒙》的时候,特别是她在书的开头用雪泥鸿爪的故事,引着我的思绪进入到书法的世界,我忽然觉得自己用过往教书的经验画地为牢了。
《给孩子的书法启蒙》不是一本书,而是林曦老师给大家讲的一个故事。
诚然,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文字的书写艺术,更是情感与智慧的载体。我会下意识觉得书法是门高尚、庄严的艺术,书法史就应该像很厚很笨重的字典一样,铺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一件一件讲述着书法的变迁。
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犹如在图书馆听到了黄鹂的啼叫一般,意外但出奇地享受。因为书中到处都是意料之外的提问,却又在书法发展的情理之中。
这正适合作为一本启蒙教材,带领读者从汉字的起源开始,用发问、解密的形式引导着读者去探索书法的奥秘。
它用生动有趣的方式,为小朋友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书法世界的大门。同样,林曦这本书让我对书法又启了一次蒙。书法不是史,而是故事;文字不一定都是黑色的,还可以有彩色的,甚至文字可以像“变形金刚”一样,在不同的形态中有着不同的能量。
篆书的婉转、隶书的舒展、楷书的规矩、行书的流畅、草书的狂放,这些抽象的概念通过形象的手绘插图和风趣幽默的白话语言变得十分接地气。在书里,牵丝引线变成了“麦芽糖拉出甜丝”——书法是有味道的,它是甜的。这些书体的演变过程被放置在可可爱爱的手绘故事本中娓娓道来,让读者在故事中感受到书法的生命力。
不仅如此,那些过往的书法家还会化身成为各种卡通小人,有疯癫的张旭、求鹅的王羲之、吃饱了的杨凝式……斯人已逝,但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与古人通话,在书里最有趣的还要属问答环节。用提问、回答的方式让读者看到了能做引体向上的颜真卿,贪吃的苏轼等等。这套书里还有很多书家以及他们不曾被人看到过的性格。在这里,历史不是枯燥的平铺直叙,连黄鼠狼都有自己独白的故事情节。
学书法为的是什么?技法书讲的是把字写好,书法史讲的是过往经历。很多人终其一生仍旧是个书匠,用功一些会变成一个很不错的抄书匠。如果侧重书法艺术,那就不会这样,书法艺术是让人快乐的,是可以写出自己的特点的。“因为你是你自己,有自己的样子。所以你写出的字,可以和别人不同。”书法不只有写字,还有了解文字的秘密,体悟书写的快乐,挖掘文房用具的特性。书写是自由的,你也是,我也是。
一颗种子不会在第二天开花结果,但是如果悉心浇灌,在未来的某一天总会有收获,对于学习书法来说“漫长是一件很酷的事”。对于小朋友们来讲,书法可以是一种游戏,一种表达,甚至是一种陪伴。
书中提到的“雪花片片飘落”,用雪花的独一无二来比喻每个人的书写风格,鼓励孩子们在书法中找到自己的个性。这种对自我表达的重视,让书法成为小朋友们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毛笔书法的独特价值愈发凸显——它让我们放慢脚步,感受笔墨与纸张的对话,体会传统文化的温度。
编辑 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