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无锡发布的《“太湖人才计划”人才分类认定实施办法》引发热议。该文件中,将“诺贝尔奖获得者”认定为A类人才。一些人对此感到不解:“引天才还是引人才?”
在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贾义猛看来,上述疑问出于一种明显的误读。人才队伍建设本身就需要分层次,A类之外还有B、C、D类等标准的人才认定。
近日,各地陆续出台新一轮人才引进政策,如提供面试期间的住房补贴等。与此前的人才争夺相比,有何不同?有受访专家认为,与之前聚焦落户和补贴不同,本轮政策更重视在就业机会和对年轻人的帮扶方面发力。吸引人才之外,留住人才则更加关键,还需要提供良好的安居条件和配套的产业规划。
▲资料图 图据IC photo
将诺贝尔奖作为A1人才标准
多地都有类似政策
红星新闻记者在无锡市政府官网看到,《“太湖人才计划”人才分类认定实施办法》去年8月就已公布。在该办法中,A类人才包括A1、A2、A3。
其中,A1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不含和平奖)、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A2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及其他国家院士等;A3则包括科普利奖章、图灵奖等获得者,国家级重大引才计划顶尖人才,无锡市顶尖人才团队带头人等。
▲无锡市人民政府官网截图(部分)
▲无锡市人民政府官网截图(部分)
这些A类人才的获奖标准在网上引发热议,但大部分讨论并未注意到,在A类标准之外,还有B、C、D三个级别,标准逐级降低。其中D3类为“在无锡累计工作未满5年,非百强高校毕业的硕士、中级职称;在无锡累计工作未满8年,非百强高校毕业的学士、技师”。
▲无锡市人民政府官网截图(部分)
此外,办法还规定,人才分类认定有效期为3年,期满后本人应重新申请确认。
无锡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该标准横向参考了深圳、南京、苏州等地的分类认定,当地A类人才已认定了数十位,欢迎各类人才来无锡。
红星新闻记者搜索发现,将诺贝尔奖作为本地最高级人才认定标准的并非无锡一地,南京、苏州等地也有类似政策。如苏州A类人才即顶尖型人才就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还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苏省(苏州市)顶尖人才计划入选者。上海《闵行区“春申人才计划”实施意见》中,也把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等作为A类人才标准。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贾义猛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从人才强国战略的角度来说,需要有一个规模庞大的人才队伍,而人才队伍自然是要分层的,有高端拔尖人才也有中级人才或者初级人才。各地人才引进政策中,对不同层次的人才制定分类标准和待遇,是很正常且普遍的。对于无锡人才认定的所谓“引天才还是引人才”的争论,一些讨论显然是误读,只看到了A类高端人才,却忽略了当地对B、C、D类中级、初级人才的认定。
新一轮“人才招引”
和之前有何不同?
今年春节以来,各地为吸引人才政策频出。
如3月份广州南沙政策规定,在校生来南沙考察可享3晚免费住宿、应届生(含离校2年内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面试享7晚住宿费全免,入职或创业再享15晚“过渡期”免费住宿。另外还提供了多种人才房让大家拎包入住。深圳也在2月份宣布,来深求职的高校应届毕业生提供免费住宿天数从7天延长到15天。
苏州提出对人工智能领域顶尖人才给予顶格支持,给予最高1亿元项目资助和最高1000万元购房补贴。
上海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主任、上海市房屋管理局局长王桢4月15日公开表示,上海应届毕业生在毕业两年内,均可凭毕业证申请保租房。
今年,成都继续在吸引人才方面加大力度。1月,《成都市博士后培育发展实施办法》发布,明确博士后设站、在站及留(来)蓉生活资助等政策。同时,成都还在广聚青年人才,打造“青春之城”。
▲资料图 图据视觉中国
自2017年初武汉启动“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 ”,实施人才招引以来,城市间的人才招引争夺也拉开序幕。之后成都、南京、杭州、西安、郑州、天津等城市陆续放大招。
在贾义猛看来,过去的人才招引,特别是对城市人口的争夺,更多是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想要为本地提供更多年轻人、新活力。同时也是在城市化进程中,用这种方式来放宽户籍限制。
梳理近期政策可以看到,与之前相比,今年这波人才招引有明显区别:比如政策更倾向于解决刚毕业的年轻人需求,提供租房福利、面试路费等;另外政策不再聚焦于落户、补贴,而是更多在提供就业机会、创业扶持等。
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姜全保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提到,过去的招引政策确实带来了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增加,也吸引了一定人才流入,带来了新的劳动力,带动本地日常消费和房地产消费。如今这波人才招引,则更聚焦于本地产业,带有明显的差异化竞争特色。“以陕西榆林为例,本地能源化工产业比较发达,他们吸引人才的方向就是这种化工人才。”
引到人后如何留下人?
专家支招
与无锡人才引进相配套的《“太湖人才计划”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实施办法》中提到,对人才在子女教育、交通出行、园林旅游等方面提供服务。
长春发布的人才政策中则规定,长春将对离校未就业大学生新开发100家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累计建成200家,提供4000个见习岗位;新设10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累计达到80家;对新获批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分别给予30万元、20万元资金补助等。
在姜全保看来,招引之后,如何留下人才是需要思考的问题。要有配套的服务政策,如除了优化子女教育、提供医疗绿色通道等,也包括保障性住房、改善公共交通、提高教育医疗水平等。
在近期各地人才招引的报道中,大多都能看到类似安居政策。但姜全保提醒,招引政策必须要与配套产业相匹配,要有清晰的产业规划和人才规划,了解本地的人才需要和岗位供给,“结合本地产业的长远规划,根据人才与产业的适配度吸引人才”。
贾义猛则提到,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既要重视高端人才的引进,做好筑巢引凤工作,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年轻人才和新型人才的培养,优化人才发展成长环境,这是更加基础的工作。“DeepSeek就是典型的依靠中国本土培养人才发展起来的鲜活案例。”
在产业配套方面,贾义猛也提出了类似观点,无论是人才引进还是培养,都必须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发展环境和发展目标来开展工作。
红星新闻记者 刘亚洲 付垚
编辑 郭宇 责编 李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