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作为驱动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是全球角逐的万亿新赛道。当前,成都正抢抓商业航天发展机遇,先后出台卫星产业规划与专项政策,加快打造商业航天千亿级产业集群。
据统计,2024年,成都的商业航天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已集聚企业170余家,入选泰伯智库《2024中国商业航天企业百强》7家、排名全国第3。
“从北京到成都,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成都完整的产业生态,让企业迅速扩大产能成为可能。”近日,遨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遨天科技”)研发总监沈震宇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成都公司的批产产线已完成建设,已具备每年为超1000颗商业卫星提供配套服务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国内首条商用电推进智能制造产线,该企业今年在成都的批产目标,是为500颗—600颗商业卫星提供配套服务。
▲遨天科技
如何让卫星“减重”?
他们研发了电推进系统
高山荒漠、高空远洋等传统通信到达不了的地方,将基站“搬”到太空的卫星物联网便有了优势。但卫星在太空中停留或移动是需要推力的,而这种推力通常来源于卫星自身携带的推进系统装置。
“电推技术在卫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具备‘高效率、高比冲’等优势,可以为卫星‘减重’。”沈震宇解释,卫星的推进装置可以简单理解为汽车的发动机,“而我们研发的电推进系统就相当于卫星的‘新能源发动机’。因为电推进相比传统推进方式可节省90%推进剂、降低40%卫星重量,更加有效帮助卫星快速入轨、轨道机动和避让空间碰撞。”
▲沈震宇
“我在国外念的大学,学的专业是关于航天的空间推进。2019年国内的商业航天处于高速发展期,我回国后加入遨天科技,是希望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工作中。”时间回到2019年8月,遨天科技的商用电推进产品随一颗商业卫星入轨。2019年9月在轨点火成功,成为我国首个入轨的商用电推进器。“这更加坚定了我们研发电推进系统的信心。”沈震宇表示,遨天研发的氙气、氪气等电推进系统,已在国内低轨通信、遥感卫星上成功应用。
▲遨天科技
“目前,在轨电推数量近100台。合作方包括钧天航宇、国星宇航、微纳星空、天仪研究院等超40家卫星企业,有效支撑了我国组网星座建设。”沈震宇认为,今年卫星整个产业链将迎来爆发。例如,低轨巨型商业卫星星座组网中,电推进系统就是一大刚需,“在性能上比传统的化学推进高10倍,能为卫星显著‘瘦身’从而大幅度降低卫星星座组网成本。”
国内首条商用电推进智能制造产线
每年可为约1000颗商业卫星提供配套服务
2024年12月,遨天科技成都未来科技城智能制造基地项目启动建设。“目前,批产产线已建完,设备正常运转,已经从试生产转正式生产。”沈震宇介绍,这是国内首条商用电推进智能制造产线,具备约1000颗/年商业卫星配套的量产能力,“今年的批产目标是为500颗—600颗商业卫星提供配套服务。”
“航空航天产业拥有坚实基础,后发优势非常明显。”谈及选择成都的原因,沈震宇表示,从工业基础看,成都依托传统飞机制造业发展的精细机加产业以及成熟的软件、算法人才资源等,对公司在成都的业务布局起到较强增量。
▲成都未来科技城
卫星可以看作和手机类似的电子产品,比火箭技术门槛稍低,遵循摩尔定律。所以除了方向选择外,如何批量化、低成本制造也是一大关键。沈震宇表示,成都全产业链布局优势叠加政策红利,为企业开拓出潜力巨大的市场空间。
以电推进发动机核心部件生产为例,其原材料在成都均可实现本地化配套,降低企业供应链备货风险。沈震宇表示,成本优化驱动零件价格下行,形成“链主集聚-生态反哺”良性循环。“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与政策护航正提振企业市场信心,让产业集群协同效应加速释放。”
此外,在人才储备方面,沈震宇表示,公司与电子科大的合作,除了联合共建实验室,开展一系列关键技术攻坚外,“我们还借助电子科大、川大等丰富的人才资源,快速招聘到了来自电子科大、哈工大和西工大的博士及博士后。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又反向在实验室这个平台上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这是难得的良性循环。”
红星新闻记者 赵雨欣
编辑 成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