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讨论遮蔽初心,观看“小小的勇气”读懂治愈的力量

红星财经 2025-04-10 10:05

文/尔雅

近日,由湖南卫视、芒果TV打造的人文纪实类节目《小小的勇气》开播。这档携手演员赵露思走近村民生活之中、探访大山深处鲜活故事、见证“勇气”如何跨越山河的节目,是为帮助大家拓宽人生视野的维度,获得自我成长的力量。

微信图片_20250409153125.jpg

然而节目播出后,一些片段引发了讨论。比如,赵露思说自己“每天只睡两小时”“对身体不注意”之类的烦恼,被认为忽略言说对象境况。比如,与一位手工艺老爷爷聊天,赵露思惋惜地问为什么没人学,被认为忽视现实困境。乍看这些片段,确实不易让人接受,但细想一下,或许只是因为信息不对称。

客观而言,她的一些言语可能不够严谨,一些表现也有瑕疵,但这或许正是节目所呈现的纪实效果与所探寻的做自己。从接受角度来看,这种真实需要观众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需要明确的是,一档节目并不只由几个争议片段组成,与其拿着放大镜在一些“片段”中纠结,不如去看看节目本身。因为,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场上,越是有噱头的信息细节,越有可能引爆舆论,但它在带来巨大流量的同时,也可能造成信息接受者的误读与误判。其实,在节目叙事的起承转合,在人与人之间的友好相处中,捕捉那些真实的、触动的,对我们有启发、有价值的东西才是重要的。

微信图片_20250409153128.jpg

平心而论,一档节目出现讨论是正常的,网友有不同的声音是合理的,但如果只是陷入这种表象的争论中,可能除了消耗时间别无所得。事实上,我们对待他者,不仅要有看见瑕疵的眼睛,也要有发现美和力量的能力,还要有观照自省的行动。

节目中,赵露思应该说展现的是更真实的自我,更纯粹的探索,因而也就更有“毛边感”。不过,当一些人将目光投向只言片语的细节,就可能忽视当时的对话场景与气氛。而倘若将抽离的视角换成沉浸的体验,设身处地感受当时对话者的心境,就能明白,关心山区手工艺人、关注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就是对自我生活与环境的现实超越,或许也是赵露思寻找“远方生活”的一个情感瞬间的表现。

微信图片_20250409153130.jpg

或者聚焦到她和孩子们的相处,这也是年轻人自我成长的一个侧面。赵露思发现一位很有艺术天赋的孩子,希望她做想做的事。让孩子发现自己的天赋,其实是件美好的事,如若能帮助他们不断向外求索,也更有意义。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赵露思并非一味输出,也在反思自我,她鼓励小朋友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展现了年轻一代以真诚去不断追问内心声音、寻求真实自我的过程。镜头里他们之间的向外求索和向内叩问,其实也在触动屏幕前的观众,即如何从他人身上反观自我,取长补短,让人生变得更加丰富。

事实上,电视节目上的某些片段,一旦经由网络放大,就可能引发误读,这是符合传播学规律的普遍现象,也有如“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必须肯定,这些言语承载着网友对纯粹善意的期盼,这类情绪也是基于人类朴素的情感。只是,越是带着善意出发的表达,就越要避免善意的流失。我们不妨摒弃先入为主的固化思维,控制随意点评的冲动,而是去感受更真实生活,观看更全面的节目,去发现真正的问题,理解并抵达表象背后的实质。

微信图片_20250409153132.jpg

在争议中寻求善意与美好,在真实中包容瑕疵和不足。将讨论重点放在“谁更配得上痛苦”之类的问题上,容易陷入虚无的讨论之中,甚至走向过度解读。但倘若以更加辩证的思维和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这一切,就能超越争议,明白不论是参与到他人的生活中,还是努力去了解与自己不同的世界的人们的苦与乐,本身就值得鼓励。只要其出发点是善意的,是充满希望的,我们就应该承认其价值。带着辩证与包容的想法去看待节目,才能真正体验“现场感”,进而对镜头前的善意与美好有更加真实的感受。

不要因为一些讨论,就忽略了节目的质感;不要因为几个片段,就错过了节目的全貌。实际上,只要用心去感受,用耳去倾听,就能感受到节目中那些令人心动的和谐画面,令人向往的生活节奏,令人舒适的自然环境,还有那些直击心灵的文案,那些不经意间的交谈,都在治愈曾迷茫的你我,让我们能以“小小的勇气”去面对那些生活的挫折,走过人生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