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之后,中国公司的黑科技叙事还在继续——
在成都“2025成都首发季”启动仪式上,INMO影目科技首发的两款一体式智能眼镜引发关注,现场嘉宾争相试戴的视频在社交媒体迅速走红,评论区刷满了科幻照进现实的惊叹。
2025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上,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全程“脱稿”,用一副AR眼镜提词完成会议发言,登上网络热搜……
在苹果Vision Pro与华为AR Glass引爆市场的2025年,一场关于“未来交互方式”的产业革命正在全球展开。而作为技术革命核心的精密光学技术,也迎来快速迭代期。
昨日(4月22日)开幕的2025中国(成都)国际精密光学技术与应用大会上,学界、产业界专家共同探讨了技术突破与产业发展:如何实现眼镜更轻薄、显示更清晰?中国光学产业能否突破技术瓶颈?成都能否依托科研优势,成为全球光学产业的新高地?
▲活动现场
从“替代手机”到“重构交互”:
光学技术站上AI时代风口
“未来的AR眼镜不仅是‘可穿戴的手机’,更是人机交互的‘新窗口’。”杭州欧光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国科大杭高院教授张琬皎在演讲中展示了一片透明镜片。这块看似普通的镜片,表面密布着纳米级光栅条纹,它们就是让虚拟影像“悬浮”在现实世界中的关键技术。
▲张琬皎
这片镜片背后,是中国光学企业与国际巨头竞速的缩影。
“AR眼镜正经历从‘单向显示’到‘多模态交互’,从‘单色提示’到‘全彩三维’的升级。用户可通过语音、手势或眼动操作,AI算法能实时提供翻译、导航等服务。”张琬皎指出,技术突破的关键在于“纳米压印光刻”这一核心技术:“就像芯片制造需要光刻机,AR镜片的光栅精度决定了显示效果。”
“AR眼镜的每个环节都需要长期技术积累。”张琬皎表示,“我们在纳米压印领域已取得突破,但一款AR眼镜实现全面国产化仍需时间。”
AI的加入使竞争更加激烈。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CIOE中国光博会)秘书长、中国光学学会常务理事杨耕硕教授观察到,成都的光模块企业正将算力优势融入AR生态:“当眼镜能实时翻译、导航甚至分析微表情时,它就不再是硬件,而是重构人机关系的神经末梢。”
▲杨耕硕
他认为,短期内国产AR眼镜将先在工业维修、医疗培训等B端场景落地,消费级普及还需等待成本下降。
正如张琬皎所说:“当技术成熟后,中国企业最需要的是一个‘引爆点’。就像智能手机的普及一样,我们期待本土企业能重新定义AR眼镜。”她强调,中国光学产业需要在技术和应用生态上同步突破。
成都的“光学基因”
如何催生消费级爆品?
当AR眼镜来到中国主场,中国的“光学硅谷”正在组装哪些关键拼图?成都,这座兼具工业底蕴与创新活力的城市,或许正孕育着这样的可能。
“成都在中国光学产业中面临独特机遇。”杨耕硕表示,成都拥有中科院光电所、电子科大等顶尖高校院所,在超精密制造领域优势显著。至臻精密的光学设备、成都光明光电的特种玻璃、天津大学四川研究院的检测平台,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
四川至臻精密光学有限公司销售总监刘胜国认为,成都的“工业基础+超精密技术”使其在全国光电产业中扮演“特种光学创新中心”角色。“成都是国内唯一能提供φ500mm以上大尺寸非球面镜全链条解决方案的城市。”他指出,成都的科研水平已达亚太领先,若能持续发挥优势,有望成为亚太地区光学技术创新的策源地。
▲活动现场
但他也指出,相比沿海地区,成都仍处于“强中游、补上游、拓下游”的发展阶段,存在“技术强、产品弱”的问题,缺乏本地光学方案商,企业大部分情况需自行对接外地的应用终端用户。
“就像顶级厨师缺少食客,成都需要培育本土光学方案商。”刘胜国比喻道。
“破局的关键在于产业链整合。”杨耕硕表示,“成都若能将超精密制造与AI、算力结合,有望成为下一个‘光学硅谷’。”
刘胜国以激光通讯为例,说明如何通过星链激光通讯需求打通产业链。去年,至臻光学已搬迁至新建的2万平方米自建厂房中。随着订单增加,至臻光学也正扩建厂房,未来产能或将翻倍,计划形成“成都研发+沿海量产”的跨区域合作模式帮助破局。
张琬皎更强调龙头企业和人才的重要性:“如果成都出现一家光学领域的‘华为’,人才回流就会形成雪球效应。”她指出,电子科大的光电专业学生正被更多本地企业留用,这比短期补贴更具长远价值。
回到最初的话题,从“精密制造”到“定义标准”,杨耕硕说:“深圳有‘芯’和‘屏’,成都应有‘精密’二字。”当AR眼镜竞争进入“轻一克贵千金”的阶段,这座手握超精密制造利剑的城市,或许只差一个把技术势能转化为产业动能的支点。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编辑 成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