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表只有一个针孔、肺内只有指甲盖大小的创口,通过穿刺就能精准“揪出”肺小结节……
4月27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召开媒体见面会,该院刘伦旭教授团队公布了国际首创“经皮穿刺肺结节球形切除术”,不用开刀,仅通过穿刺即可实现肺小结节精准切除,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同时,患者恢复更快、创伤更小。据了解,该创新术式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肺小结节的超微创精准切除,为这部分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选择。
▲刘伦旭教授团队与患者聂女士
增强现实导航,球形切除器精准送达
随着低剂量螺旋CT肺结节筛查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肺小结节(结节直径<1cm)被检出。肺小结节多数为良性病变,但有大约5%-10%的结节是恶性病变或者癌前病变。因此,肺小结节的精准诊断和后续治疗成为临床医生关注的重点。
刘伦旭教授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该新术式“经皮穿刺肺结节球形切除术”,具有三大创新特征:第一,是全球首创的全新切除术式,手术团队通过增强现实导航系统,将专用球形切除器械精准送达肺结节所在位置,随后球形切除器张开,包裹肺结节后进行病灶切除、取出,这一过程在肺内仅留下直径15mm球形切除空腔,术后3个月内,切除空间会被周围肺组织填充。该创新技术相较于传统大范围大块肺组织切除手术,切除更精准,不损失过多肺组织。第二,创新通过经皮穿刺路径实现结节病灶完整切除,不需要切开胸壁肌肉,在体表仅留有3mm穿刺针大小的伤口,恢复后体表几乎不留手术切口。第三,该技术利用增强现实导航系统实现肺结节精准穿刺和目标定位。
▲球形切除器张开,包裹肺结节后进行病灶切除、取出
54岁的聂女士是首位接受经皮穿刺肺结节球形切除术的患者。2021年,聂女士体检时发现右肺有一个小结节,大小约为4mm;2023年,复查显示该结节大小为5mm。“有的医生建议再随访看看,有的医生建议开刀,这个结节就成了我的一块心病”,聂女士说,自发现结节以来,她一直很纠结:不开刀呢,时不时就担心会不会是肺癌;开刀呢,结节毕竟不是很大,要切一大块肺组织,心里又很害怕。
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外科就诊时,聂女士听说有一种专门针对肺小结节、创伤更小的创新术式,慕名找到刘伦旭教授。经过仔细检查,刘伦旭教授团队认为聂女士的肺结节比较小、但形态较为可疑,适合进行“经皮穿刺肺结节球形切除术”。
2023年10月25日,刘伦旭教授团队为聂女士进行了经皮穿刺肺结节球形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她的肺小结节是原位腺癌。“术后只在胸口有一个很小的穿刺针口,一个创可贴就可以贴住”,聂女士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其术后三、四小时就能下地走路,术后1个月、3个月、1年复查没有异常,且复查发现肺功能也没有任何影响,没有任何不适,手术疤痕很小几乎看不到。“我终于长舒了一口气,不用再为这个结节而担心”。
▲球形切除手术疤痕很小,几乎看不到
革命性进步,已完成8例临床应用
常规的肺结节微创手术是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肺段切除甚至肺叶切除,不可避免会切除一大块肺组织,对患者而言存在一定的损伤,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肺小结节的更早期干预。刘伦旭教授表示,“经皮穿刺肺结节球形切除术”可减少95%以上正常肺组织被切除;术后患者行动自如,几乎感觉不到疼痛,且肺功能不受影响,“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技术,在更早期、不损失肺功能的情况下,以超微创方式实现高危结节的切除”。
▲手术团队通过AR眼镜为手术导航
目前,这一创新术式已完成8例临床应用,均实现肺结节的完整精准切除;术后复查显示,8名患者肺功能相比术前无明显变化,无任何不适,且体表几乎看不到伤口。据介绍,该创新技术对于低度恶性惰性肿瘤或者以磨玻璃表现为主的早期肺癌、癌前病变,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手术对患者的创伤。
据介绍,“肺癌治疗”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首批揭榜挂帅的五个高峰学科之一,这一创新术式是华西医院推动高峰学科建设的成果。该创新技术获得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持,将智能化技术、精准导航、创新器械与临床需求相融合,是医工结合的典型范例,推动肺外科手术迈入更微创、更智能、更精准的时代。
“从全球范围来看,我们是第一家开展临床应用研究的医疗机构。一年多的术后随访也初步证实了该创新术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刘伦旭教授表示,从开刀到微创是革命性的进步,如今从腔镜微创到穿刺微创,也是革命性的进步,对行业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下一步,团队将继续完善该术式,并将其推广到更多中心,探索根治早期肺癌的新方法,让更多患者受益。
红星新闻记者 王拓
编辑 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