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探秘郫县豆瓣酱:百年非遗在节气流转中焕新

红星新闻 2025-05-05 10:05

立夏时节,万物并秀。立夏是夏日的序章,亦是万物繁茂的开端,阳光渐盛,万物茁壮,胡豆收获,生命在炽热中舒展脉络。而郫县豆瓣的非遗传承,也在这趋于热烈的时节中,酝酿着“时光的醇香”。

截图9.jpg

今日,红星新闻记者跟随成都银行美好生活探寻官颜莉的步伐,在成都市郫都区民俗博物馆馆长吴国先的带领下,走进川西平原腹地的郫县豆瓣晒场,在蒸腾着醇厚酱香的陶缸阵列间,探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郫县豆瓣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密码。这场跨越三百余年的味觉修行,正以"守艺"与"焕新"的双重奏,谱写人与土地共生的隽永诗篇。

封面三.jpg

“三翻三晒”古法匠心;一缸豆瓣里的时间密码

清晨七时,晨露微晞。占地百亩的传统晒场上,陶缸整齐列阵,深褐色的豆瓣在立夏温润的阳光下泛着琥珀光泽。"立夏后气温稳定在25℃左右,正是制作'翻缸'的黄金时段。"吴国先轻抚缸沿,指尖沾起几粒发酵中的豆瓣细嗅,"匠人要像照顾婴儿般感知温度与湿度,全凭三十年练就的手眼功夫。"

工坊内,郫县豆瓣传承人正带领徒弟进行"晴天晒、雨天盖"的日常养护。经过"三翻三晒"的古法工序,蚕豆与辣椒在微生物作用下产生400余种呈味物质。"每口缸都是独立的生命体,现代检测设备可以监测PH值和氨基酸态氮含量,但决定开缸时机的仍是老师傅鼻尖的那缕'醍醐香'。"吴国先解释着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之道。

封面一.jpg

5.jpg


作为全国首家豆瓣主题博物馆的策划者,吴国先特别展示了一件清代"酱耙"文物:"这件木质工具历经五代匠人手掌的摩挲包浆,既是技艺传承的见证,也启示我们——守正不是守旧。"博物馆内,"制酱二十四节气图谱"生动演绎着古人对自然律动的遵循:春分制曲、清明翻缸、立夏曝晒,每个时令都对应着精准的工艺节点。

从非遗工坊到全球餐桌:智能生产让川味“香飘万里”

在智能化生产车间,传统工艺正被赋予新可能。四川省丹丹郫县豆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恒温发酵室内,传感器实时调控着菌群活性;区块链技术全程追溯原料产地。"我们开发了低盐发酵、即食小包装等新产品,但核心菌种始终源自1895年的老酱缸。"公司技术经理叶玉娇说。

2.jpg

近年来,成都银行积极助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郫县豆瓣酱发展,向四川省郫县豆瓣股份有限公司等11户知名豆瓣企业投放信贷资金2.32亿元。

截图13.jpg

吴国先认为,要想把郫县豆瓣再做大,还要在文化创新创意上多开发。“例如快销食品豆瓣类、香酥类等等,开发这种旅游产品,包括自制体验区,把郫县豆瓣这个品牌和符号与文旅相结合,不断放大,让更多的人来接受郫县豆瓣。”

豆瓣是“川菜之魂”。近日,《四川省促进川菜发展条例》出台,于5月1日正式施行。“《四川省促进川菜发展条例》的制定,为我们推动川菜文化传承发展、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举措。”四川省商务厅副厅长尹奇志说,该条例从三个方面着手,进一步推动川菜文化传承创新,让川菜不仅有“巴蜀味”,还要走出“国际范”。

剪辑皓文意见修改.jpg

暮色渐染,晒场上晚风裹挟着发酵香气拂过万亩良田。作为川菜之魂的郫县豆瓣,正以每年200万吨的产量滋养着全球餐桌,而其背后"顺天时、借地利、求人和"的古老智慧,依然在节气轮回中生生不息。"非遗传承如同这立夏时节的阳光,"吴国先望着天际线处起伏的山脉,"既要保持本真之味,也要让传统技艺在当代生活中持续生长。"

红星新闻记者 董馨 实习记者 王梓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