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非遗丨永盛牛灯,川西坝子上跳动的农耕记忆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 2025-05-13 17:17
进入
天府融媒
阅读更多内容
图片

说起成都平原的牛,人们首先想到的或是香飘四溢的牛肉火锅,或是田间地头的辛勤劳作。但鲜为人知的是,这里的牛还有两种别样的“归宿”,演绎着截然不同却又同样精彩的生命续章。 

第一种是当牛完成肉身的使命后,它们的皮便开启了艺术的重生——化身成都皮影,在宽窄巷子、锦里的戏台上“活”了过来。锣鼓一响,原本粗重的牛皮瞬间灵动起来:光影流转间,黑黝黝的皮子竟能演绎小生的俊朗、旦角的妩媚,让人不得不感叹民间艺人的巧夺天工。

第二种则是在成都市温江区永盛镇的乡间记忆里。这里流传着独特的“牛灯”民俗,与皮影的形似不同,牛灯更追求神似——人们用竹篾扎成牛形,外糊彩纸,内点灯烛,在节庆时分舞动祈福。为何这门古老艺术独以“永盛”为名?

图片

在那已悄然远逝的农耕岁月里,都江堰的汩汩清流滋养出了成都以西的五处膏腴之地,过去人们称之为“上五县”,即温江县(今温江区)、郫县(今郫都区)、崇宁县(今郫都区唐昌镇)、新繁县(今新都区)、灌县(今都江堰市)。其中,温江排名第一,被人们羡慕地称为“金温江”。而永盛,则是温江区的一块飞地。

永盛位于金马河西岸,与温江主城区隔河相望,是典型的平原风景。境内田畴翠绿,林盘葱郁,物产丰饶,是镶嵌在“金温江”头上的一颗明珠。当地人认为,永盛这颗明珠的形成,一年四季在田里辛勤劳作的牛功莫大焉。

永盛的牛多为水牛。每逢中秋、重阳、春节等节日,人们就选出身手矫健、头脑活泛的精壮小伙,装扮成黝黑高大的水牛,在鼓乐与民歌的配合下,走村串户,表演耕田犁地、牛儿撒欢、斗牛等农耕场景。这不是简单的表演,而是以感同身受的方式向牛致敬,表达这一方水土上庄稼人与牛的深情厚谊。

图片

永盛牛灯 图据温江区金马街道微信公众号

图片

永盛牛灯,这项成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看似简单却韵味悠长。青竹编成的撮箕装饰成牛头,麻布连接头尾作为牛身,这就是全部的道具。表演时三人一组:一人顶头,一人执尾,扮成牛的模样,另一人则扮成牧童。

最常见的表演是牧童与“牛”默契配合,生动展现喂牛、牵牛、吆牛等日常农耕场景。若是赶上春节期间,还要进行热闹的“耍灯”表演。只见“牛儿”扭动身躯,一个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跃然眼前:“打圈”时牛用角顶牛圈的憨态可掬,“困沱”时牛在河中戏水的活泼顽皮,无不散发着质朴风趣的川西乡土气息。

就这样,在永盛这片土地上,逝去的耕牛以另一种方式重获新生。这里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精致的道具,有的只是最本真的农耕记忆。人们通过“牛灯”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将牛的精神内核具象化,在方寸之间的舞台上,重新诠释着人与牛之间那份血肉相连的深厚情谊。

图片

永盛牛灯 图据温江区金马街道微信公众号

图片

在永盛这片沃土上,除了一望无垠的田野和翠绿散布的林盘,还藏着一处堪称川西民居活化石的袖珍小镇——“连二里市”。这里是观赏永盛牛灯的最佳去处。

每年正月十九的春台会上,牛灯表演总是开场大戏。最精彩的看点莫过于“牛”逗弄牧童的桥段。牧童牵着“牛”缓缓走上台来,边走边唱着悠扬的《薅秧歌》:“秧田里头稗子多,扯了一窝又一窝……”一曲唱罢,那高大精神的“牛儿”突然发起性子,在舞台上狂奔乱跳,一会儿后蹄乱蹬,一会儿牛角斜冲,急得牧童抓耳挠腮。正当不知所措时,那“牛”忽然昂起头来,仰天“哞哞”直叫,得意洋洋的模样逗得观众开怀大笑。

“连二里市”一足踏二县,本是连接崇州、温江的古老乡场,如今已成为川西坝子仅存的林盘集市。这个昔日热闹非凡的金马河渡口,至今仍保留着飞檐翘角的民居和青石绵延的街道。每年正月十九黄昏,当牛灯带来的欢笑声渐渐散去,一条名叫石鱼河的小溪从场上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崇江桥下缓缓流过,娓娓讲述着川西坝子朴质恬淡的昨日时光。

图片

本期话题

你还看过哪些类似牛灯的传统技艺?评论区聊聊~

撰文/杨虎

编辑/梁庆 责编/谢梦 马艳琳 审核/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