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饮片出口单价飙升40%!拿下国际通行证的成都“黑疙瘩”迎来采收期

红星新闻 2025-05-22 18:08

对于经常出现心绞痛的人来说,速效救心丸并不陌生,而速效救心丸的主要成分之一是川芎。在全国范围内,这种中草药70%都来自成都。

5月21日,红星新闻记者从成都川芎的核心产地——彭州敖平镇川芎种植基地了解到,当前正处于川芎采收期,预计本月底前采收完毕。今年的川芎在2024年取得ISO认证之后,在国内市场走俏的同时,川芎饮片出口单价也提升了40%。

“目前我们除了利用川芎的药用价值之外,还在打造以川芎为核心的产业链,研发更多川芎产品,如洗发水、牙膏等,进一步带动当地百姓增收致富。”四川新绿色数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黄加勇表示。

▲川芎

成都川芎占全国70%份额

5月21日,正值小满,突然的高温来到成都平原,彭州敖平镇的农田里,弥漫着一股中草药的清香。

数十名工人正拿着钉耙、弓着腰,翻找着地里的“黑疙瘩”。作为一味被广泛使用的中草药,川芎的叶与野生胡萝卜十分相似,根茎却大不相同,川芎的根茎是黑黢黢的一团,具有浓烈的中草药清香,而这就是其具备药用价值的地方。采收之后,经过烘干、去除杂质、切片等多道工序,川芎就变成了日常在中药房见到的样子。

川芎属于伞形科藁本属栽培植物,主产于四川成都,可用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对头痛、月经不调等症状具有一定疗效,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重症肺心病等疾病,是市面上常见的速效救心丸、黄氏响声丸、牛黄降压丸等药品的主要成分。2020版的《中国药典》中药制剂中,含川芎的制剂就有246种,约占全部收载品种的15%。

“川芎一般第一年8月中旬左右种植,第二年5月中旬左右开始采收。我们公司种植的川芎基本在本月底前就能采收完,采收时间比起当地农户稍晚,因为农户需要尽快采收之后,整理田块种水稻。”四川新绿色数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黄加勇告诉记者。

▲正待采收的川芎

“今年平均20块钱一公斤,一亩地就能卖四五千块钱,全部加起来也能有三四万元的收入。”敖平镇紫泉村村民严博告诉记者,“我们的川芎基本已经收完了,目前正在平整田块准备种水稻,这一季水稻收割之后才又开始种川芎。”

川芎素有“川药首药”之称,据了解,目前全国范围内,约70%的川芎都来自四川成都,而作为川芎种植核心区的彭州敖平镇,今年的6万余亩川芎也迎来了丰收。

据了解,彭州敖平镇采用“稻芎轮作”的方式种植川芎至今已有60余年,而当地种植川芎的历史更是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近年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自2021年起,彭州还与什邡携手发展,共建“彭什川芎现代农业园区”,联片种植面积达10万亩,年产值约8亿元,连续四年获评成德眉资交界地带精品示范点位一等奖,是全国最大的川芎标准化示范基地、产销基地和加工基地。

“水稻一般8月中旬左右收割,川芎紧随其后种植,因为正值高温,稻草刚好可以给川芎苓种遮挡太阳,而后逐渐腐烂也能作为川芎生长的养料。”黄加勇介绍道,“敖平镇的气候非常适合川芎的生长,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种川芎。”

德国、日本抢购中国川芎

据了解,川芎在当地完成采收、干燥之后,就会进入仓储环节,或销往全国乃至出口到德国、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和地区。2024年3月,以“彭州川芎”为主体制定申报的《中医药-川芎》通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审核并正式发布,今年首批通过ISO认证的川芎饮片成功出口德国、日本、韩国、越南等地。

▲川芎获得ISO认证

据敖平镇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正是这套‘国际通行证’,让川芎饮片出口单价较传统渠道提升了40%,打入国外200余家汉方药局,出口额突破5000万元,带动1万户农户增收致富。如今一年出口到欧盟、东南亚等地的川芎超过2000吨。”

除了在国际市场火热,敖平镇的川芎也吸引了国内众多药企的目光,据了解,目前至少有超过20家大型药企与敖平镇建立了长期收购合作关系,其中不乏太极集团、红日药业等知名企业。

“现在我们的川芎根本不愁卖,这段时间有很多药企、收购商来我们这里驻点收购,甚至直接是订单式种植。”村民王先生表示,今年他家种植的15亩川芎,已经被订购完,“川芎采收后,我们只负责晒干、初步去除杂质就行。”

▲川芎标本

作为一味传统中药,川芎的药用价值在各个方面得到了验证,“而现在我们正在挖掘川芎的日用、食用价值。”黄加勇介绍道,“川芎具有镇静、抗炎、抗氧化等作用,大健康产品开发价值较大。”

记者注意到,围绕川芎的各种功能,目前已经研发出不少日用产品,如洗发水、牙膏等,“川芎洗发水能缓解脱发,川芎牙膏能减少牙龈出血,目前已经能够在市面上买到。”黄加勇说。

此外,还有各种以川芎为原材料的酒、香囊、膳料包,也在逐步走入人们的视野,黄加勇说:“我们正在彭州借助本地产川芎的地理优势,打造以川芎为核心的产业链,开发川芎价值,丰富川芎产品,进一步带动当地百姓增收致富。”

红星新闻记者 闫晓峰

编辑 于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