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俗话说“三分考,七分报”,高考志愿填报的重要性或许不亚于高考本身。它不仅关乎考生未来的学业方向,更直接影响职业发展路径。
近日,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分享的高考报考建议,让我们窥见科技企业领军人物对于学业规划、职业发展的独到见解。这不禁引发我们思考:当行业前浪们谈及志愿填报,他们会给出怎样的经验之谈?当抽象的专业介绍转化为真实的行业图景,年轻学子又该如何做出选择?
为此,我们聚焦当前舆论关注的热门与冷门专业,邀请相关领域的资深前浪们,从行业发展现状、就业前景、专业特色等维度深入剖析,打破信息壁垒,以真实客观的视角为高考生提供参考,助力他们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作者 林文聪(腾讯高级工程师)
我在腾讯从事混元大模型的研发工作,专注于多模态生成(图片、视频、3D)方向的模型工程化与服务开发。我的技术之旅始于八年前,当时以校招生身份进入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在那里深耕五年后,我选择加入腾讯。我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计算机专业,那段充实的学习经历为我今天的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我至今仍感念母校的培养。
我的大学生涯(2014年-2018年)恰好见证了计算机专业的冷热转变。入学之初,这并非一个热门选择,班级里相当一部分同学是从当时更受追捧的建筑、金融等专业调剂而来。这种“人才被动流入”的现象在当时的综合类院校的计算机类专业中极具代表性,以至于班主任需要时常给我们打气,坚定大家对专业的信心。
2015年起,市场风向骤然转变。得益于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式增长,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激增,我们专业的师兄师姐手握多个大厂的录用信已是常态。这股热潮一直持续到2018年我毕业时,我们这届毕业生普遍都能从容地选择心仪的岗位。然而,没有任何一个行业能永远处于高速增长期。如今市场的变化再次告诉我们,选择专业本质上是在选择一个时代赛道,其兴衰更多地取决于宏观环境的周期,而非专业本身。
我是本科毕业,身边同事多是名校硕士。学历背景固然是敲门砖,但真正决定职业高度的,是大学期间构建的知识体系与毕业后持之以恒的学习能力。以我目前从事的大模型开发为例,它不仅要求我们具备坚实的数学功底(如微积分、线性代数等),还需要精通编码与计算机基础知识。更关键的是,这个领域日新月异,原地踏步就意味着被淘汰。因此,强大的自驱力和主动学习的习惯,才是从业者最核心的竞争力。
工作之后我也深刻体会到,一个人的价值是多维度的,技术能力远非唯一的衡量标尺。我见过许多同事,他们或许不是顶尖的技术专家,但凭借商业洞察力、项目推动力以及执行力,在产品或项目管理岗位上创造了不可或缺的价值。尤其是愿意积极主动承担模糊地带工作的人,他们的协作精神和责任感,会随着时间积累很大的信任资本,最终成为团队中不可动摇的核心。
客观而言,一个人的软实力,其重要性与技术能力同等重要,这也是我认为AI无法替代人类的一个重要理由。AI的核心价值在于提升效率,它能出色地完成重复性任务,例如自动化编写代码,从而解放人力。然而,真正的创新源于复杂的团队协作,这恰恰是AI无法企及的领域。在这样的协作中,人的协同能力、执行力与合作精神,便构成了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正处在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回想十多年前我入学时,计算机领域不算热门,而如今,这个领域已成为竞争最激烈的“红海”。身处这样的洪流之中,我也难免会感到迷茫,因为没有人能精准预测下一个十年的技术浪潮将涌向何方。然而,迷茫并不意味着悲观。拨开喧嚣,我观察到,人工智能的应用层仍然是一片广阔的蓝海。从教育、医疗到农业、工业,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都亟待AI技术去赋能。
AI的力量正切实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例如,包括我们在内,目前多个AI大模型开发了“高考志愿咨询”功能,它能瞬间生成一份有参考价值的分析报告。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我们当年无论是高考报考,还是毕业找实习,都深陷于信息不对称的困扰中。这种信息获取能力的代际跃迁,也对今天的年轻人提出了新的要求:仅仅掌握专业知识已远远不够,学会与AI高效协作,正迅速成为他们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注定无法预测或阻止时代的浪潮,唯一能紧紧握在手中的,就是自己那份纯粹的热爱与兴趣。回想当年,我正是班里少数凭着本能与直觉,第一志愿就填报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这并非出于对未来的深思熟虑,而仅仅源于儿时对捣鼓电脑那份最质朴的痴迷。与其追风口,不如从心出发,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去从事自己认可的工作,去和这个世界不断互动,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编辑 汪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