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段翻新!中国使领馆提醒

中国侨网 2025-06-09 16:43

帮人代购钱货两空、私下换汇卷入案件……近期,针对海外侨胞的诈骗手段“花样翻新”,多个中国使领馆发布提醒,拆解案件情况,提醒中国公民保持警惕。

小侨为您梳理总结,提醒海外侨胞绷紧“反诈”神经,保护财产安全↓↓↓

帮人代购有风险 网上交易需谨慎

“谷子”是英文“goods”的谐音,指以动漫、游戏、偶像等流行文化元素为主题的周边商品。

在日本,这类二次元周边商品种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不少赴日旅游游客都会在当地购买自己喜欢的“谷子”,用以收藏或当作礼物送给朋友。

近期,中国驻大阪总领事馆接到数名中国游客求助,称在帮他人代购“谷子”时,遭遇诈骗,造成财产损失。

中国驻大阪总领事馆发布提醒称,诈骗分子通过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物色在日旅游的中国游客,以“代购动漫周边”或“相纸”等为幌子,诱骗受害者在日本便利店的自助终端机上购买所谓“商品”。

实际上,受害者购买的是BitCash电子货币充值券(日语:ビットキャッシュ,是一种与日元1:1兑换的预付型电子货币)。

之后,诈骗分子以“验货”为由,要求受害者拍摄购买到的所谓“商品”照片。

即便受害者遮挡了充值券券面上的二维码或条形码,诈骗分子仍然能够通过充值券中间的日文ID在短短数秒内完成盗刷。

一旦得手,诈骗分子会立即切断与受害者的所有联系,人间蒸发。受害者不仅没有拿到承诺的“手续费”,连自己的垫付款都无法收回。

中国驻大阪总领事馆提醒,诈骗分子骗术层出不穷,切勿轻信要求转账或垫付资金的陌生人。切记天上不会掉馅饼,贪图小利终将吃大亏。

高价换汇猫腻多 财产损失还涉案

换汇诈骗是针对海外侨胞的常见诈骗类型,随着社交平台发展,其形式不断翻新,从转账后被“拉黑”到以“换汇”为名实行“洗钱”活动,受害者也从被“熟人作案”发展到被陌生网友下手。

近来,多个中国驻外使领馆发布文章,提醒中国公民警惕新型换汇类诈骗。

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发布提醒称,接到多起在法留学生遭遇换汇诈骗的报告。

不法分子以“优惠汇率”“急出欧元”等为诱饵,在网站、微信、小红书等平台发布所谓“换汇”信息并伺机实施诈骗。

有的诱骗当事人汇款后以“网银故障”为由拖延转账或提供虚假转账凭证;有的以“换汇”为名实施“洗钱”活动,导致受害人银行账户被警方冻结;有的约定线下“换汇”收到假钞;有的在线下“换汇”后遭遇抢劫或被假警察“钓鱼执法”。

无独有偶,中国驻加拿大使馆近日发布提醒称,有中国公民向驻加拿大使馆反映遭遇换汇诈骗。

不法分子打着“高价收汇”的幌子,通过社交媒体诱骗中国公民私下换汇,作案手法多为线下收取外币现金、线上转账人民币。部分受害人在付款后即遭对方“拉黑”,造成经济损失。

也有个别人员因账户收款涉及非法资金,导致银行账户被警方冻结。一旦上当受骗,损失往往难以追回。

中国驻阿联酋大使馆近日也发布提醒称,近期,中国驻阿联酋大使馆和中国驻迪拜总领事馆收到多起中国公民遭遇换汇诈骗的求助案件。

诈骗分子一般以“优惠汇率”为诱饵,通过微信、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寻找作案目标,个别中国公民因图省事、贪便宜上当受骗。

有的受害者在转账后被诈骗分子“拉黑”,导致经济损失;有的受害者顺利“换汇”后因涉嫌参与洗钱导致银行账户被冻结;更有受害者在事后被倒打一耙,被不法分子举报参与诈骗,导致其国内银行账户被冻结、转账款项原路退回,并被公安机关传唤调查。

正规渠道保平安 不幸被骗留证据

小侨提醒,私下换汇系违法行为,非正规渠道换汇不仅可能损失钱财,更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卷入洗钱、诈骗、逃税等案件,从受害者变成“罪犯”。如需换汇应到当地正规换汇机构通过合法渠道办理。

如不幸上当受骗,应第一时间联系汇、收款银行、支付平台等机构,争取冻结资金,并注意保存对方身份信息、涉案账号、交易流水、转账记录等证据,及时向住在国警方报案。如被骗资金系通过中国国内银行转账,还应同时向中国国内银行所在地公安机关报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来源:中国侨网(ID:qiaowangzhongguo)综合中国驻大阪总领事馆、中国驻法国大使馆、中国驻阿联酋大使馆、领事直通车、四川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