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国新办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中央企业产业工人代表围绕“弘扬工匠精神 助力强国建设”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会上,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国铁事业部装配一产线车辆电工姚智慧分享了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在工作中的难忘经历。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国铁事业部装配一产线车辆电工姚智慧 据中国网
姚智慧介绍,她从事高铁装配生产已经15年。“从和谐号到复兴号,我亲身经历并参与了中国高铁从追赶到领跑的过程。”姚智慧自豪地说。
2024年12月份,CR450动车组样车正式发布,进一步巩固扩大了我国高铁技术世界领跑的优势。CR450动车组试验速度时速450公里,运营时速400公里,具有更高速、更安全、更节能、更智能、更舒适等特点。姚智慧和团队在列车生产试制过程中,也承担了重要工作。
姚智慧介绍,线束对于列车来说就如同人体的神经,所有电气功能的发挥都依靠线束来实现,CR450动车组的空气动力学外观发生了改变,同时列车对轻量化有着严苛的要求,使得列车线束的布局空间不断缩减,操作难度增大。“这对于我们电气布线工作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
面对这些困难,姚智慧和团队日夜兼程、攻坚克难,经过了无数次思维碰撞和操作实践。首先从需求出发,对所有的线束进行一个功能化的区分,然后用三维电气模型规划每一条线的走向,再用“基于AI技术线号识别”等技术创新,最终精准高效地完成了全车线束的铺设工作。
“我们每一根线都零隐患、零差错排布在最合理的位置,使CR450动车组的各项功能得到完美发挥。”姚智慧说。
姚智慧介绍,CR450动车组研制依靠的是公司上下各个团队的智慧和力量。比如外观设计团队,开发了87个外观方案,经过100余次的模拟仿真分析,还有风洞试验,最终确定了“鹰击长空”流线型方案,使得整车运行阻力降低22%。噪声试验团队在一年半时间中,测试降噪方案300多种,采用分车、分区、分频的降噪方式,定制化开发出相应的降噪结构和材料,使得整车客室内部的噪声降低2个分贝。在车体焊接方面也采用了搅拌摩擦焊技术,焊接变形量更小、质量更高。转向架方面,实现了侧梁、横梁、构架三大工序机械手焊接全覆盖,自动焊接率上升至90%以上。
姚智慧说,正是通过各个系统之间的联合攻关和共同创新,使CR450动车组取得了多项世界领先指标,中国高铁技术树起了国际标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技术和意志都得到了更进一步锤炼,这让我们更加有信心地面向新目标不断前进,继续领先领跑、勇攀高峰。”
红星新闻记者 张炎良 北京报道
编辑 郭庄 责编 冯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