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12日,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在成都举行,国内外超6000余名嘉宾齐聚蓉城,共同探讨科技创新与交流合作。
“科技引领‘碳达峰碳中和’”是大会核心议题之一。与会嘉宾围绕能源转型、技术合作等热点问题深入研讨,在思维碰撞中探寻科技合作新路径。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看来,当前世界经济模式正从依赖能源资源转向依赖能源技术。四川多能互补的情况与许多“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相似,四川和成都的探索及问题解决方案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极具借鉴意义。
▲贺克斌
能源依赖模式转向技术驱动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与中国合作前景广阔
在接受采访时,贺克斌说,当前世界经济模式正从依赖能源资源转向依赖能源技术。“现阶段化石能源仍是主体,但面临减碳等严峻挑战。实现碳中和需转向以风能、光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他分析道,“化石资源全球分布不均,但风、光资源相对均衡。谁能率先构建大规模稳定应用新能源的技术体系,谁就能赢得发展先机。因此,能源依赖的核心正从‘资源’转向‘技术’。”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普遍拥有丰富的风、光资源基础,与中国在规模化应用技术上的合作前景广阔。”贺克斌说。
在贺克斌看来,电网稳定性制约着风、光技术的发展。“风、光发电具有波动性,对电网稳定性提出更高要求。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电力消费国,其电网体系的稳定性解决方案至关重要。相信未来中国在特高压输电等大电网建设领域拥有的技术优势,可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提供重要借鉴。”
“使用新技术会增加成本,而这些成本需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平衡。其中,碳价机制尤为关键。”贺克斌说。
碳价提升的过程,正是强化企业应用新技术财务平衡能力的关键杠杆。“碳市场是推动实验室技术有序市场化的重要杠杆。创新体系不能仅停留在学术层面,更要实现产品与市场创新,这与成本紧密相关。在碳中和周期,碳成本应成为匹配创新体系的关键因素。”贺克斌说。
解决复合型环境问题的经验共享
成都探索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提供借鉴
成都是本次大会举办地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在贺克斌看来,这座城市具备显著的技术交流合作优势。“成都虽处西部,但其科技创新理念、人才储备、科研机构实力及创新企业水平均达东部水准,综合科技创新能力突出。”
在贺克斌看来,四川风光水资源丰富,地热潜力大,新能源比例高,其多能互补的实践与省情特征与许多“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相似。“因此,四川和成都的探索及问题解决方案极具借鉴意义。”
他特别提及面向“双碳”目标的天府永兴实验室。天府永兴实验室是开展绿色低碳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的核心平台,聚焦清洁低碳能源、资源碳中和、碳捕集与利用、碳汇与地质固碳、减污降碳协同、碳中和集成耦合六大研究领域,组建新型电力系统、高分子材料绿色低碳加工与资源化、CO2资源化利用等研究团队,赋能清洁能源、环保装备、绿色建材等产业赛道。
“该实验室已产出多项重要成果,涵盖水风光多能互补、二氧化碳固碳、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贺克斌说,“实验室还重点研究降碳减污协同路径。许多‘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是发展中国家,面临常规污染治理与应对气候变化双重挑战。中国积累的解决复合型环境问题的经验,如成都及天府永兴实验室在资源增效、减污降碳方面的实践,与这些国家需求高度契合,这些经验都是成都可发挥重要作用的方向。”
红星新闻记者 彭惊 摄影记者 陶轲
编辑 成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