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时节探天府粮仓:千年农耕智慧邂逅现代科技,续写“天府之国”丰饶新篇

红星新闻 2025-06-05 10:58

芒种时节,成都平原迎来独特的“双抢”风景:沉甸甸的麦穗金黄一片,新插的秧苗在水田里吐露青翠。在这个“有芒之谷可稼种”的古老节令,川西平原腹地上,收获与播种的交响曲正被科技与智慧注入全新旋律。成都彭州蔬菜种植历史悠久,是四川省最大的露地蔬菜产销基地。而位于濛阳街道的天府蔬香农业产业园更是承载着助力成都现代农业发展的使命。今日,红星新闻记者跟随成都银行美好生活探寻官杨新月的步伐,走进天府蔬香农业产业园,从蔬菜博物馆专家、彭州市乡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工程技术中心负责人杨俊杰的视角,探寻成都如何以科技为犁,续写“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千年传奇。

9400aaddb118c9eb7a1f14bfcdbb09f2_.jpg

守时:根植物候,天府粮仓的千年根基与现代回响

芒种至,农事忙。成都平原的沃野上,金黄的麦浪与翠绿的秧苗交织,勾勒出一幅“收获与播种共舞”的农耕图景。作为“天府粮仓”核心区域之一,彭州市天府蔬香农业产业园以“守时”顺应自然、以“破界”革新未来的实践,成为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农业科技融合的生动注脚。

作为全国重要的“菜篮子”,彭州蔬菜播种面积达82万亩(含复种),年产优质蔬菜超过235万吨。杨俊杰站在观景台上,指向阡陌纵横的菜地:“我们脚下这片土地,承载着千年的农耕智慧,如今更肩负着为天府粮仓注入科技基因的新使命。”

75953e953b01e726acc04894ffe6d9ac_.jpg

“芒种不种,再种无用。”杨俊杰引用农谚强调尊重自然时序的重要性。园区内,传感器网络正实时监测着土壤墒情、温度、光照等关键数据。这些信息与彭州地区积累数十年的气象、物候数据库深度结合,为蔬菜种植提供精准到天的农事指导。

小麦成熟收割,水稻移栽插秧,一收一种间,体现着农人对自然的敬畏。“但今天的‘守时’,不仅是看节气,更是用科技精准把握农时。”杨俊杰站在智能温室前,指着远处正在机械化作业的稻田说,“何时育苗、何时移栽、何时采收,系统都会给出最优建议。”杨俊杰解释,“这并非取代农人的经验,而是让经验在数据的支撑下更科学、更高效,确保每一株菜在最适宜的时节生长,这就是现代农业对‘守时’的升华。”

bc0b015339081fc9b716e667450466e0_.jpg

近年来,成都银行聚焦粮食安全战略,围绕“天府粮仓”建设持续推动涉农金融服务,以金融活水浇灌田间沃土,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截至2024年末,成都银行“农贷通”平台累计投放金额成都市排名第三位。这一举措对助力彭州市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彭州市农业农村局数据,彭州蔬菜种植面积达82万亩(含复种),年产优质蔬菜超过235万吨。目前,彭州市共有3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彭州莴笋”“彭州大蒜”“彭州蒜薹”),已建成西南地区最大、技术实力最雄厚的外向型莴笋加工基地。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技术的结合,让彭州蔬菜产业实现“四季不断档、常年有鲜供”,成为成都“菜篮子”的重要支撑。

8d018e8b9a2d88d90a7404e9b0338b88_.jpg

破界:科技为犁,土地的诗意与科技的理性融合共生

走进产业园的核心区域——智能温室,传统农业的边界被悄然打破:无人驾驶的旋耕机在田间精准作业,无人机依据遥感信息对作物长势和病虫害进行监测并精准施药,部分环节人力投入降低超20%;多层立体栽培架上,生菜在LED光谱的精准调控下茁壮成长,不受外界气候制约,实现周年生产,单位面积产出效益成倍提升;水肥一体化系统通过滴灌管网,将水分和养分按需、按时、定量直接送达作物根部,较传统灌溉节水30%-50%,肥料利用率提升约25%。这些“黑科技”让农业从“靠天吃饭”转向“知天而作”。

“以蔬菜育苗为例,过去依赖人工经验,现在通过环境传感器和AI算法,能精准控制温湿度、光照和营养液配比,育苗周期缩短30%,成活率提高至98%。”杨俊杰带记者走进一座现代化育苗中心,这里每年可培育蔬菜种苗1.2亿株,覆盖彭州及周边地区10万亩蔬菜种植。

c042152469003486fffcc93c60a50fe2_.jpg

科技不仅提升效率,更推动农业向绿色、可持续转型。这里不仅是300亩现代化蔬菜生产的“实验室”,更是一座展示农耕文明的“蔬菜博物馆”,一处吸引市民体验田园乐趣的“打卡地”。

“这种‘古今对话’不是割裂的,而是让科技成为农耕文明的延伸。”杨俊杰说,产业园坚持“粮经复合”高效种植模式,稻菜轮作、菜菜套种,既保障粮食安全根基,又提升土地综合效益。“园区引入文创、研学、旅游等业态,让农田变景区、农房变客房、农产品变礼品,不断创新消费场景。”

dc5491493d5d63a3226223793aabe49b_.jpg

芒种催人忙,天府气象新。从“水旱从人”的古老传奇,到“智慧耕云”的当代实践,彭州以对自然时序的敬畏之心“守时”,以敢为人先的创新锐气“破界”,让千年农耕智慧在科技的赋能下焕发新生。红星新闻记者 董馨 实习记者 王梓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