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据图虫创意
红星新闻记者|蔡晓仪 主编|蓝婧
编辑|包程立 责编|官莉
“200平临街门面,精装修,已开通本地医院电子处方流转平台,异地医保,全套货架,接手即可经营。”7月2日,老覃在店门口贴出了转让通知。看着经营了20年、熬过三年疫情的老字号单体药店倒在了今年夏天,老覃带着几分无奈和叹息。
老覃不是个例。据健康产业数据平台中康数据统计,2024年,全国有3.9万家零售药店关闭,日均关闭107家。特别是去年第四季度,我国药店数量首次迎来拐点,关店数1.4万,超过新开店数1.1万。
不少从业者感受到,当前零售药店正在发生行业变革,多年的快速扩张已出现产能过剩。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数据,2010年至2024年,中国零售药店数量从39.9万家攀升至近70万家,店均服务人数从3359人降至不到2000人。“如果一个门店覆盖不足3000人,营收就会受到很大挑战。”中康科技副总裁李俊国对红星新闻说,“现在的闭店,就是在为之前的无限扩张买单。”
7月1日起,被称为药品“电子身份证”的追溯码新规落地,像老覃一样的定点药店,如果不扫药品追溯码,将被禁止医保结算。
产业周期外,医保合规监管趋严、线上平台分流也关乎着零售药店的生死存亡。李俊国估计,关店或在未来两三年还会很明显,以目前药店保有量计算最适配人均服务量,“中国药店也许会回调到40万家药店,甚至是30万家,意味着将会有小一半药店出局。”
1、集中带量采购
医疗机构集采药品“零加价”,药店优势不再
最近几个月,药店一天的营业额不到600元。对于一家200平方米、有着3名员工的店面,这个收入远远不够。刨去店租、水电和人力成本,老覃有时候还要倒贴。
20年前老覃入局时,药店还是一个很赚钱的生意。“不夸张地说,当时只要你把药店开出来,就能够赚到钱。”老覃回忆,当时药品销售主体是在各类医疗机构,零售药店刚刚兴起,“完全一模一样的药品,能比医院便宜50%以上。”
“那时候行业流行一句话,‘开药店的胜过劫道的’。”李俊国回忆,中国第一轮药品价格改革就是发生在药品零售行业,其中平价药房最具代表性,凭着“便利”和“便宜”两大法宝,一经推出立刻风靡全国。2003年起十年间,平价药房成为行业主流,奠定了今天近70万家药店的行业规模。
▲2004年,位于上海中心城区人民路的“平价药房”益丰大药房与老百姓见面了 图据视觉中国
但近年来,医药电商兴起,价格补贴轮番轰炸,零售药店的两个制胜法宝失灵了。红星新闻走访发现,广东一线下药店销售的某鲸维生素D滴剂60粒装116元,但在电商平台,同款同规格药品经平台补贴后,价格在25元左右,相差近4倍。
这也是老覃头疼的问题,“好些老顾客来问,为什么同一款药,线下药店的比线上贵那么多。”他解释,线下药店运营成本高,进货渠道成本高,“不贵着卖抵不下各种成本,还不算系统费、电子处方费、专线费。”
据健康产业数据平台中康数据统计,综合对比,线下药店运营成本占比在28%至35%之间,线上电商只有16%左右。《医药新零售》联合作者刘小东告诉红星新闻,医药电商运营成本低,不需房租,仓储物流成本和人力成本低;其次,线上低价药大多是引流产品,如常见的感冒药、三高药及OTC产品、保健品、计生用品等。“实际上,剔除营销药品后,线上全药品比价并不比线下低,还有部分药品是近效期药或回流药,需要警惕。”
在李俊国看来,线下药店能与之抗衡的是其专业服务,“可以预判的是,专业属性越弱的品种,线上越有机会。专业属性越强的品种,线上越会遇到瓶颈。”
“在电商冲击之外,政府开始限制院内院外医保药品的差价,对药店的盈利能力也带来挑战。”刘小东指出。目前,国家医保局正建设全国挂网药品价格一览表,敦促各地持续纠正不合理的挂网高价。今年3月起,湖南、山东、辽宁、安徽、湖北、青海等地均发布公告,要求药企对挂网药品价格自查自纠。
以湖南省为例,3月18日,湖南省医保局宣布将建立医药价格信息检查与处置机制,每季度公布1次,重点监测药品、医用耗材的不公平高价、歧视性高价以及市场恶性竞争导致的恶意低价信息。按要求,湖南以市、州为单位,每地挑选不少于10家零售药店纳入监测。
▲图据视觉中国
李俊国认为,零售药店药品“便宜”优势不再,国家集中带量采购在其中起到了关键因素。“药店再低价也便宜不过集采。”红星新闻从多家药店了解到,目前,医疗机构需优先使用集采药品,且实行“零差率”政策,不得加价销售;但对零售药店暂未有此硬性要求,是否选用集采药品,各地多为鼓励探索为主,“药店的采购渠道多样,为保证盈利,通常在采购价基础上加价15%-30%。”
2、追溯码落地
杜绝乱象,“无码”商品卖不动了
有老顾客来老覃的店开处方药,因为系统卡顿,10分钟都没结算完。最后等不及,顾客选择了自费支付。
老覃和老顾客解释,追溯码试点工作启动后,想买一盒医保统筹支付的处方药,药店需要扫三次码——医保码、电子处方码和追溯码,才能完成医保结算。今年3月,国家医保局等四部门明确要求,零售药店需在顾客购药小票上显示被称为药品“电子身份证”的药品追溯码信息,并从今年7月1日起,销售环节按要求扫码后方可进行医保基金结算。
这意味着,像老覃一样的定点药店,从7月1日起如果不扫药品追溯码,将被禁止医保结算。“开处方,扫追溯码,对批号,非本人卡还需要登记名字和身份证,录入处方和医师。如果不能统筹,还需要审批,有的药品还需要拆零。”老覃说,一系列操作下来,结算时间是以往的2倍多。
临近政策落地,不少药企和医院药房开始招聘追溯码采集员,老覃花了400元新入了一套追溯码高拍仪。在成都科伦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焱看来,追溯码短期确实给旗下药店增加了人力成本,但对行业长远发展是利好的,杜绝了渠道的混乱,“一盒药从药厂出来到消费者手上,就像身份证一样,可以追溯。”
▲2025年6月22日,药品包装上的追溯码 图据视觉中国
“追溯码当前带来的低效问题是暂时的,只是一个技术问题。”多名业内人士持乐观态度,认为随着数字化监管能力的提升,扫码问题会逐步优化。大参林公开介绍,目前,公司已自主研发“四码合一”映射库,通过映射库扫描药品追溯码,自动识别商品条形码、国家医保编码以及药品本位码信息。国家医保局去年9月提到,正在建设三码合一映射库,并计划免费向定点医药机构和生产、流通企业开放。
“合规成为药店人目前面临的最大考验。”中康科技副总裁李俊国称,2025年医保基金监管的一大变化是将零售药店纳入自查自纠范围,“药店再想通过医保卡去做文章,在7月1日追溯码推行后已经不可能了。”
刘小东指出,药品追溯码不只实现全流程监管,遏制假劣药、回流药乱象,还解决医保支付中套保、骗保的问题。追溯码堵住了医保漏洞,“无码”商品卖不动了。
▲医保药品追溯码首次“亮剑”直指假药和回流药 图据视觉中国
严监管下,有的药店选择闭店,或是主动申请退出医保定点,走自费市场。据红星新闻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内蒙古多地主动解除医保协议药店超1400家,山东青岛仅5月主动协议退出药店达358家,云南、广东、河北多地也均有案例,“但刷医保是消费者线下购药的直接动力,此类自费药店并不会成为行业主流。”刘小东说。
3、业内人士讲述“开店难”
“新店两三年收不回成本都很正常”
以老覃药店为圆心的一公里半径范围内,已经开了超过30家连锁药店,其中10家是同一个头部连锁品牌的不同分店。老覃介绍,有些药店表面看起来还正常开着,实际上老板都换了两三拨。当下,受冲击最大的是他这类供应链和议价能力都薄弱的单体店。
“从去年开始,天天都有人转让,转让没人要,只能5折清仓处理。”李毅在浙江一小县城开药店,他回忆,在本地药监局对接群中,2024年全县还有药店218家,今年7月只剩170家,还有几家在群里发转让信息。
为应对行业周期,各大连锁药店的扩张速度正在放缓。科伦大药房总经理杨焱告诉红星新闻,医保政策收紧后,公司基本没开新店了。药店是重资产服务行业,“人员就是我们最大的资产,社保一直涨,人力成本增高,除了最好的位置,公司基本不会考虑扩张。”
杨焱坦言,形势好的时候,一家新店一年半就可以回本,“现在不好说,两三年收不回来都很正常。”在多面夹击下,去年第四季度,国内药店数量首次迎来拐点,关店数比新开店数多约3000家。中康数据统计,经历半年“闭店潮”后,今年3月底全国药店数已从年初的70.08万家降为69.92万家。
大型头部连锁药店的利润也在下降。以“四大”连锁药店企业年度财报为例,有药企2024年归属净利润同比跌44.13%。今年6月,上海国大国爱大药店有限公司因无法偿还到期债务、且明显缺乏偿债能力,向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提交破产清算申请,被正式受理。红星新闻注意到,2024年,由于亏损低效门店的关闭,国大药房仅2024年就关闭了1270余家直营门店,退出了药店“万店俱乐部”。
▲2025年6月2日,上海的一家国大药房 图据视觉中国
“药店必须关掉一批,减少这种毫无意义的内卷。”李俊国认为,关店浪潮在未来两三年或还会很明显。
处于行业回调期,各大头部药企变得谨慎,也有药企正积极寻求他救。今年6月中旬,一封邮件在业内流传:海王星辰请求其门店房东可以接受延迟付款。邮件称,这将成为公司“调整经营策略、优化资源配置、缓解资金压力的黄金时期”。就邮件内容,红星新闻向深圳市海王星辰健康药房连锁有限公司提出采访需求,截至发稿时未获回复。
从更高层面而言,各地医保局正通过准入政策,规范定点药店规模。红星新闻注意到,多地医保部门设置了新增定点医保药店的条件,如15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内一般不超过一家定点医疗机构或零售药店。今年2月起,山东临沂、福建宁德、湖北武汉等地相继发布公告,暂停定点药店的审批。
4、哪种药店未来能活得好?
提供专业服务,有更多健康方案功能拓展
在零售药店行业中,有关“转型”的话题已经讨论了数年。
业内一般认为,未来能活下来的可能有两种药店:要么极致专业,往DTP(Direct to Patient)药房转型,由“药品提供者”转向“健康服务提供者”;要么探索健康+消费场景,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刘小东介绍,后者目前还处于探索尝试阶段,国内尚未有特别成功的模式出现。
相比之下,DTP药房对专业性要求更高,不仅要求为患者提供药品销售和用药咨询,重点还在于为患者提供健康解决方案,以患者为核心,实现院内外协同共管,让健康改善形成管理闭环,“这也是目前各大药店现在努力转型的方向。”李俊国指出,未来的药店想要存活,除最基础的便利和便宜外,更需要的是效果好,“在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上,是否能产生让患者可感知的实际效果。”
2025年4月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2部门印发的《促进健康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到,引导零售药店拓展健康促进、营养保健等功能;发挥零售药店执业药师优势,开展合理用药、慢性病管理等健康知识咨询和宣传,推广健康消费理念。
业内普遍认为,该政策指向未来药店可能有更多健康方案的功能拓展。李俊国认为,健康解决方案分为两个维度,一是基于商品的组合:主治疗药物+辅助药物+滋补保健+检测监测器械;二是基于专业服务配套:用药咨询+依从性管理+健康科普+生活干预。尤其是长期用药的慢病患者,在药物副作用改善、增强免疫力等方面存在大量服务空间,尤其在延缓并发症产生方面,患者亟待被管理。
▲图据图虫创意
去年8月,全国防控重大慢病创新融合试点项目管理委员会率先提出“三高共管1+2+3健康管理共同体”模式,即1家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牵头,联合2家社区医院、3家具备条件的零售药店,目的是建立院内外患者全程共管体系。
“但患者目前对药店的专业认可度不高,是药店向健康管理转型的一大障碍。”李俊国提出,药店早些年是通过便利和便宜发展起来的,在专业能力的构建上还有不足,还需要有个过程。“市面上,也有一些优秀的单体店靠专业服务活了下来。”
李毅的药店是一家小型夫妻店,搬到所在街道已经近十年,见证了街上从他们一家药店发展到现在的7家。十年间,他替被菜刀切伤的居民紧急止血包扎;24小时不休接待深夜急性肠胃不适患者;每天为老人免费讲解血压波动曲线,很快成为当地社区的熟人。对于长期用药的患者,李毅会帮忙进药,比一般售价略低,“后续患者也习惯了在我家买药。”
药店里,李毅请了老中医坐诊,还在店里设置了一块休息区,“不管买不买药,进来坐的我们都会倒茶喝。”也因此,李毅的药店成为当地的社区交际中心,用户黏性高、回头客多,还有两家连锁药店提出要收购,都被李毅婉拒了。
上述中型连锁大药房总经理不太认可药店收缩发展,他认为,现在能做的就是回归药店本质,做好专业化服务,努力做好社区居民健康管理的守门人,并且,拥抱新技术,拥抱互联网,“全力降店租成本,对门店消耗品精打细算。”
半个月过去,老覃还没找到接手的人。他要求接手的人有开药店的经历,但这并不容易,一对夫妻上门看过,最后无疾而终。“现在做药店太卷了”,老覃做好了无人接手的准备,已经陆续以5折清仓价,处理库存药品和货架冷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