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丨从“增量扩张”到“存量提质”,县城如何更好承载城市化?

红星新闻 2025-07-17 23:56

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继2015年后,时隔十年再次召开的高规格城市工作会议。这次会议对我国城市发展所处历史方位作出了“两个转向”的重大判断。

会议强调,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过去十年,我国城镇化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今年,正逢“十四五”规划即将收官,“十五五”规划即将开启。在这个节点举行高层次城市工作会议,既是对过去城市工作总结,也是为下一阶段城市高质量发展擘画蓝图,指明方向。

日前,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宪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天,中国有三分之二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他们的民生问题成为一个焦点,这也是高质量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要求。这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距离上一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有10年时间,会议提出的7项措施,是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背景下对城市提出部署。

▲创意配图 图据IC photo

城市发展:

从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

会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工作要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

如何理解“人民城市”这一理念?陈宪介绍,这一理念是“人民至上”在城市建设中的集中体现。城市不仅仅是经济活动的场所,也是人民群众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发展是为了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不仅是要改善物质生活,还有文化生活,城市生态,社会治理等方面,追求的是“五位一体”的改善。因此“人民城市”是城市发展理念的巨大提升。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末,全国城镇常住人口为9435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未来城市化率还有多大空间?城市工作要有哪些转变?

会议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城市工作要深刻把握、主动适应形势变化,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转变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

陈宪表示,国际上一些观点认为,一个国家的城市化率可以达到80%。未来中国的城市化率最高可能达到80%,也可能达到75%-80%。因为,中国提出美丽乡村建设,真金白银的投入,会改变一些人的行为。一些以前在城市工作的人会看到农村的机会,就会回到农村。还有一些原本要到城市的务工者,不再外出打工。这样的话,如果中国城市化率不超过80%,未来增量会在13%以内。这就意味着,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

陈宪介绍,现在提出城市更新就是做好存量的文章,城市更新不是大拆大建。未来,城市发展着眼于城市生活品质提升,城市生态和文化的改善,这都是做好存量的表现。

不同地区的县城

未来如何更好承载城市化?

在部署城市工作时,会议提出七个方面,其中包括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着眼于提高城市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继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那么,不同地区的县城未来如何更好承载城市化?

其实中办、国办2022年就印发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把县城分为大城市周边县城、专业功能县城、农产品主产区县城、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人口流失县城,提出科学把握功能定位,分类引导县城发展方向,对每个类型的县城都提出了一定要求,给予一定支持。提出2025年以后,再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建成各具特色、富有活力、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县城,与邻近大中城市的发展差距显著缩小,促进城镇体系完善、支撑城乡融合发展作用进一步彰显。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二级研究员肖金成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有两千多个县级行政单位,其中有一部分改为县级市已经属于城市,其余的县城只能属于城镇。在一个区域,完善的城镇体系包括大中小城市和城镇。人口流动中不仅有从农村到大城市的人口,也有农村到县城的流动,所以县城也是城市化的重要载体。未来有许多县城会随着人口的进一步聚集从小城市向中等城市发展。在此过程中,县城由于是城镇和城市的中间环节,还需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做好公共服务供给。

▲肖金成

陈宪则表示,除了部分西部地区,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县城的发展都得益于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大部分地区的县城都是都市圈和城市群的一部分。

陈宪说,过去十几年,中国城市发展呈现出集群发展的特点,都市圈城市群受到中心城市的辐射。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是要让大中小城市分工协作,这不是简单的辐射,让资源都跑到大城市,周边小城市不发展。以上海与苏州、深圳与东莞为例,城市之间的分工关系使得后者接受了前者大量创新资源溢出,带动了当地的发展。

陈宪介绍,到今天,国家发改委批复了17个国家级都市圈。这些都市圈大部分是以省会为中心。以成渝经济圈为例,国家推进了经济圈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更好发挥经济圈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城市群中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再加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分工协作、公共服务共享,会更好形成区域经济分工协同格局。

城市发展的两个驱动力:

好产业和好大学

会议提出,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精心培育创新生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不断取得突破;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城市动能,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充分发挥城市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枢纽作用。

陈宪表示,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就是产业。以深圳为例,城市发展动力强,原因是城市新兴产业发展的好,做好了创新生态。探究这类城市的发展,创新生态是“因”,产业发展是“果”。不能从结果看结果,忽视培育创新生态,而追求产业发展。

陈宪说,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在有很好创新和产业业态的条件下,“试错为对”的概率会提高。怎样调动创新生态中的“物种”“养料”“链条”为生态服务,需要引起高度关注。这些年杭州、成都、长沙、合肥等城市发展较快,是因为做好了产业创新。城市发展有两个驱动力,一个是好产业,一个是好大学。好产业提供“物种”,好大学提供“养料”。用创新驱动城市高新产业发展才是抓住了城市发展的关键。

红星新闻首席记者 吴阳

编辑 郭宇 责编 冯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