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书博主“抒情的森林”用对比图形式,指出一些作家作品中“过度借用”他人文本。此后,更多读者在社交平台贴出对比图,文学“鉴抄”风波持续发酵。而深陷抄袭争议的中青代作家,各有各的沉默和回应。
一些文学期刊如《花城》《收获》等,称未来会引入查重工具,呼吁大家维护更纯净的原创;《文艺报》等文学批评重镇更是严肃倡导“修辞立其诚”。
读书博主“抒情的森林”鉴抄之后,多家平台回应跟进
“诚”,才是创作之本;一个对文字、对自己、对读者不够真诚的作者,很难让人相信其作品及表达。
其实,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鼻祖——鲁迅先生,也曾多次陷入“抄袭”争议,更是自述,“我负了十年‘剽窃’的恶名。”
当然,最终,鲁迅洗刷了他所背负的这件“人间大可耻事”。
鲁迅先生(1881-1936)
壹
鲁迅早年的“偷”与《狂人日记》
“(我)把他的一篇顶短的短篇偷了一部分,作为故事的结束。”
鲁迅二弟周作人,在《知堂回想录》中坦诚,初学写作时,曾“半偷半做”了一篇文言小说《孤儿记》。被“偷”者为法国大作家雨果。所谓“偷”,他承认,“这是抄了别人的著作。”
鲁迅与之相似,留学日本时,曾“偷”过一点别人的文字。
在《集外集·序言》中,鲁迅回忆道,最先有两篇文章,一篇是关于居里夫人发明镭的文章(鲁迅将“镭”译作“雷锭”),一篇是关于斯巴达尚武精神的描写,“大概总是从什么地方偷来的。”
因为他自称,不觉得自己有化学、历史的知识,同时碍于自己“记不起它们的老家”(即稿件来源),且那时的自己初学日语,急于看书、翻译、写作,所以一些文字难免可疑。
不过这是学徒时期的作为,不似创作,更像译介一些什么,以图一笔稿费生活。若不是鲁迅自己写出来,都没有人发现,当然也就没有上升至“抄袭”的地步。
直到1918年,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有学者指出,鲁迅这篇开山之作与俄国作家果戈里的《狂人日记》同名同题,都是日记体小说,都引用“狗”来参与叙事,都在结尾处呐喊“救救孩子”。
难道,鲁迅抄袭了果戈里?
图自电视剧《觉醒年代》
细读两个文本,读者自会发现:
果戈里写的是一个愤世嫉俗、与狗对话的小官吏“狂人”,暗恋司长之女而不得,以致于发疯,以为自己是西班牙国王。而鲁迅写的却是,一位“迫害狂”病患的日记,写这个狂人以为身处“吃人”的世界,遂发出各种精神错乱的谵语。
果戈里的小说叙事性强,鲁迅的小说更显凝练诗性;果戈里意在批判沙俄官场之腐坏堕落,鲁迅则剑指四千年吃人之礼教;果戈里的主角崇尚个人的爱情、地位和清明的世界,而鲁迅的主人公显然包含着一种冷眼的觑视与严肃的抗争,他笔下的狂人是绝望的战士。
《觉醒年代》中鲁迅写作《狂人日记》的场景
面对抄袭指控,鲁迅当然不会躲闪、沉默,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提及,虽然果戈里早在1834年就写了《狂人日记》,但他自己所作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却比果戈里的忧愤深广。”
在另一篇文章《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鲁迅回忆自己创作《狂人日记》的经过。当时,他在北京某会馆,无参考书做不了论文,无底本做不了翻译,只好写小说。而小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此外的准备,一点也没有。”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出自《南腔北调集》
即是说,是多年的文学储备,当然包括果戈里,让鲁迅取用别人的形式和一点灵感,使用自己的语言、感受,建立自己的表达、风格,最终完成了《狂人日记》。
任何读者都能鉴别出,二者之间的显著不同。
其实,这非抄袭,而是文学史上常见的“师承”现象。正如乔伊斯《尤利西斯》,借鉴了荷马的《奥德赛》;马尔克斯《百年孤独》,承袭了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张爱玲受益于《红楼梦》,王小波偏爱杜拉斯,莫言偷师自马尔克斯和福克纳,福克纳又深刻地影响了余华……
有师承,再自然不过。取法于师,自成一体,才是作家的创作路径。果戈里于鲁迅而言,只是师徒关系,绝不构成任何意义上的“抄袭”。
但八年后,一个更严厉的“抄袭”指控就来了,以致于鲁迅背负了十年的“剽窃恶名”,当然也发起了最凶猛的反击。
贰
《中国小说史略》的“抄袭”风波
1925年12月,陈西滢(北大教授,文学家,翻译家)在胡适、徐志摩等人创办的《现代评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闲话》,专门谈论“剽窃与抄袭”。
他说:“他们(文学批评家)俯伏了身躯,张大了眼睛,在地面上寻找窃贼,以致整大本的剽窃,他们倒往往视而不见。要举个例吗?还是不说吧,我实在不敢开罪‘思想界的权威’。”
其时,文学艺术界有人将鲁迅称为“思想界的权威”。所以,陈西滢之矛,所指何人,不言而喻。但鲁迅因对方并未点名道姓,不好回应,遂隐忍之。
1926年,徐志摩在《晨报副刊》上又发表了一篇陈西滢的信。该文直指鲁迅抄袭:
“他(鲁迅)常常挖苦别人抄袭,可是自己的《中国小说史略》却是根据日本人盐谷温的《中国文学概论讲话》里面《小说》一部分。其实拿人家著述做你自己的蓝本可以原谅,只要你书中有那样的声明。可是鲁迅先生就没有那样的声明。”
鲁迅,曹磊饰,《觉醒年代》剧照
鲁迅当即著文《不是信》(选自《华盖亭续编》),回应这个荒谬的指控。他说:
“盐谷氏的书,确是我的参考书之一,我的《小说史略》二十八篇的第二篇,是根据它的,还有论《红楼梦》的几点和一张《贾氏系图》,也是根据它的,但不过是大意,次序和意见就很不同。其他二十六篇,我都有我独立的准备,证据是和他的所说还时常相反。”
接着鲁迅在文章中,详细列举,他与盐谷温在汉代、唐代、六朝小说等研究材料、观点与判断,都是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二者皆以中国历朝历代小说为“蓝本”,这谁又能避免相撞呢?并且鲁迅表示,好在盐谷温的译本已经发表,列位有识之士,自然可去对比一番。
陈西滢曾说:“要是利用人家的脑筋,半天就可以写一篇文章,一月就可以草成一种著述。”按此标准,来看鲁迅的创作历程,“抄袭之罪”那可谓大冤枉哉。
为完成这部并无可以师法的东西、必须作者独创的论著,鲁迅早在1911年前就开始钩沉古小说,历时十余年,甚至成书《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副产品”。单是其中一本《古小说钩沉》,他就曾抄录6000多张纸条笔记,现在还保留有1000多张;单是论述仅占全书几页纸的《水浒传》,他就表示“需检阅一千万字”。
“废寝辍食,锐意穷搜”,十年勾稽史料之艰辛,已经是惊人的考验了,更遑论当时没有誊印、网络、AI技术,著文论说全凭手抄文献资料,其中辛苦,不言自明。
两部著作的体例有相似之处,皆因中国历代小说发展如是;语言却大为不同,鲁迅简明扼要,字字千钧,以古汉语写就,堪为文学批评的佳作范本,盐谷温著作则相对平实,科普性大于文学性;哪怕是鲁迅承认的,比如《红楼梦》的借鉴之处,二者都谈及了《红楼梦》的内容、人物、版本、映射、解读、续书等,但任谁来介绍《红楼梦》不都是这些东西吗?总不能让鲁迅篡改或忽略某些部分,就为了避开与人“相撞”吧。
借助AI鉴别,AI的结论是从思想表达、理论框架、语言风格、术语创造、学术贡献、学界定论等多个维度来说,鲁迅论著绝不存在抄袭。
可能鲁迅唯一的过错在于,确实研读、借鉴,可能也有引盐谷温的东西,而没有标注文献来源。但那是1923年,学术著作,远不像现在有尾注、脚注、文献等标准规范,以此来苛责鲁迅,属实太过,冠之以抄袭之名,更是荒谬。
到1930年,《中国小说史略》再版时,鲁迅赫然在题记中标明盐谷温的发现及考证的重要性。这何尝不是某种意义的知“错”能改呢?
截图自《中国小说史略》题记
叁
鲁迅“抄袭”公案的隐情和后续
鲁迅去世后,被誉为“民族魂”。一向看不惯鲁迅的女作家苏雪林,写信给蔡元培和胡适,攻击鲁迅,称其文笔刻薄、多疑善妒。胡适则回信道:“凡论一人,总须持平。”胡适接着谈到了鲁迅的“抄袭”争议:
“通伯先生(陈西滢)当日误信一个小人张凤举之言,说鲁迅之小说史是抄袭盐谷温的,就使鲁迅终身不忘此仇恨!现今盐谷温的文学史已由孙俍工译出了,其书是未见我和鲁迅之小说研究以前的作品,其考据部分浅陋可笑。说鲁迅抄盐谷温,真是万分的冤枉。盐谷一案,我们应该为鲁迅洗刷明白。”
胡适(1891-1962)
苏雪林、陈西滢、徐志摩等人,皆与胡适交好。在私在公,他的论断,可为鲁迅“抄袭”争议作个结案了。况且,盐谷温本人和鲁迅曾互赠著作,往来密切,也算是间接驳斥了抄袭之说。
其实这个风波,主因无关学术,倒像是“私怨”。陈西滢之所以向鲁迅发难,概因两人在“女师大风潮”一事意见不合(该事件历史久远,错综复杂,难论对错,此处不提),有所对立。
期间,陈西滢女友凌叔华的模仿画作和小说,被徐志摩拿去发表。孙伏园(鲁迅的密友、学生)指出凌叔华抄袭,并摆出证据。后来,徐志摩发文澄清,凌叔华的仿作,是他觉得好便拿去用了,没提来源是他的责任,与凌叔华无关。
陈西滢作品,书脊照片为陈西滢和凌叔华
但陈西滢误以为,是鲁迅在背后搞鬼,愤而写下一则《闲话》,为凌叔华辩护,意思是天才作家如托尔斯泰、莎士比亚的偶尔“剽窃”(借用别人的材料)只会创造伟大,而一些批评家整天寻找抄袭者,殊不知,鲁迅“整大本的剽窃”,他们反倒视而不见。
由此,才掀起了鲁迅的“抄袭”风波及鲁迅的激烈抗辩。
至于胡适所说的,最先向陈西滢检举鲁迅抄袭的“小人张凤举”,后来据历史学家、胡适学生顾颉刚日记所载和其女顾潮披露,最早认为鲁迅有抄袭之嫌的实为顾颉刚。他认为鲁迅论著部分内容发源于盐谷温,却“并未加以注明”,与陈西滢谈及了此事。
无论如何,逝者已矣。纵有纷扰,也已定案。鲁迅当然不存在抄袭。不过,从他深陷抄袭争议来说,后辈作家至少应该学习鲁迅先生的三个态度:
一,鲁迅贬斥抄袭行径为“男盗女娼”“人间大耻”,可谓深恶而痛疾之,故后辈当如鲁迅般,视抄袭为“恶名”,视“不抄袭”为作家的基本道德和底线原则。
二,陷入抄袭风波,当有所回应。作家不必回避其师承,更要有超越乃师的勇气和决心。但要注意,你与你的老师,仅限借鉴学习,不可直接搬用词句,正如鲁迅与果戈里。
三,如若遭遇抄袭指控,作家当第一时间澄清文本来源、材料引用、写作方法等的原创性,敬惜自己的作品,不可使之遭受污名,更要有直面风波的担当。
最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作文做人,理当如此。
文/李瑞峰 编辑 袁诗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