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科幻馆内,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师程振刚刚结束与本地企业的技术交流,当被询问此行感受时,他表示:“成都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的速度让人惊叹。”
7月3日下午,清华大学青年教师国情研修成都实践支队交流座谈会暨成都文创和郫都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校地企沙龙在成都科幻馆举行。清华大学青年教师代表、成都市及郫都区相关部门领导、清华校友代表以及众多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索产学研融合新路径。
▲活动现场
产业生态完备
科研成果转化的理想实践场所
“读万书卷还要行万里路,这次‘成都行’对我们来说是绝佳的实践机会,让我们能深入产业一线,深刻学习到国家重大的战略部署。”程振说。
在成都的这几天,他亲身体验了成都浓厚的文化底蕴,深入了解到成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的战略布局,特别是在打造生物产业集群方面的成果。“希望未来能与成都的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联系,携手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助力成都相关产业发展。”
在沙龙现场,程振与其他青年教师、企业代表们热烈讨论着如何将科研成果与成都的产业需求紧密结合。“成都在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领域的产业布局十分完备,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作为新时代青年教师,我们应将个人研究与发展融入国家需求,为推动战略落地、助力经济发展贡献专业所学与青春力量。”程振说。
“三到服务”护航
企业成长跃升的强劲引擎
“公司落户后,营收从两三千万元跃升至近十亿元,这离不开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清华大学校友、四川川润液压润滑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曹林在采访中分享了企业的成长历程。
他说,“政府在我们遇到经营困难时,想方设法帮我们引进推荐重点项目;在人才困难时,帮我们从清华、川大、电子科大等高校引进人才;项目有成果后,给予我们项目奖励和支撑,搭建了很好的展示平台。”
曹林细数相关部门的三重助力——当企业研发遇阻时,政府牵线清华、川大、电子科大等高校技术团队联合攻关;面临经营压力时,主动引荐重大产业项目;成果转化后及时兑现政策奖励。他还特别提到与高校的合作模式:“我们通过三种路径实现产学研融合:联合开发高校前沿项目、共建团队攻克技术难关、携手承接国家重大课题。”茶歇间隙,曹林与清华教授探讨新的合作方向,他表示:“产学研的深度互动,正是成都产业生态的魅力所在。”
精准匹配需求
加速未来产业布局
“我们园区的主导产业主要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等,产业门类比较齐全,特别是装备制造产业优势明显。”成都双创示范基地管委会副主任蔡心良向红星新闻记者介绍郫都高新技术产业园。他提到,此次对接活动旨在回应企业的诉求,通过与清华大学相关院系的交流合作,将前沿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实现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助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蔡心良透露,园区近期主动对接清华的相关院系,精准匹配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主导产业需求,推动相关技术成果转化。“我们分三步走:先握手建立联系,再聚焦共同目标深化论证,最终推动成果转化落地。”蔡心良以氢能产业为例,进一步说明如何搭建转化桥梁:“目前我们已邀请了清华的相关专家调研,并联合东方电气等龙头企业深化合作,加速园区布局未来产业。”
在沙龙产研对接环节,蔡心良与清华大学教授、链主供应链企业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我们希望通过这种互动,推动未来产业的布局,在全国有更好的显示度。”蔡心良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深化与清华大学的合作,围绕共同点进行概念论证和进一步对接,长期开展互动,让更多的清华科技成果在成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红星新闻记者 方舟
编辑 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