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出当前社会的育儿支持体系尚存缺口,还需在家长责任坚守与社会系统补位之间寻找平衡点
图书馆成了免费托管孩子的地方?近日,多地图书馆发文批评“家长甩手放娃”现象,呼吁保持安静。据报道,许多小孩就靠一份外卖,在图书馆从早待到晚。衡阳市图书馆工作人员称,由于缺乏看管,小孩时常追逐打闹,破坏公物,给馆内环境带来不小影响。
孩子在暑期如何看管或托管,的确是很多家长尤其是双职工家庭的一大难题。但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家长不能把看护责任甩给图书馆,自己反而成了潇洒的“甩手家长”。
图书馆固然具有公益服务属性,但不是家长监护职能的替代品。将孩子单独留在图书馆这一公共空间,任其干扰他人阅读,甚至破坏公物,这不仅会让图书馆的公共服务“不堪重负”,也无疑模糊了公私界限。如此缺位,是对公共秩序的无视,也是对“教”之根本责任的推卸。
当然,此事还要看到这些家长“甩手放娃”背后的困境。孩子放假,并不意味着家长就能同步放假,何况是较长的暑假。当工作时间与育儿时间发生冲突,又不可调和,如何安置孩子的暑期生活,便成了很多家长难以绕行的现实难题。一些家长盯上既“凉爽”也能促进孩子学习的图书馆,其“甩手放娃”行为虽不可取,但并非完全不能理解。
这类家长的无奈,加上图书馆人手有限和公共服务能力有限,带来相应的公共空间失序问题,正反映出当前社会的育儿支持体系尚存缺口,还需在家长责任坚守与社会系统补位之间寻找平衡点。
前者是基石,后者如堤岸。一方面,家长必须强化监护责任意识,图书馆是人们以阅读为本的公共空间,不是“免费托管所”,即使不得已而为之,也不能因缺位而缺“教”,比如不能让孩子破坏公共环境,影响他人的正常阅读。另一方面,社会还需为家庭教育提供更坚实的后援。
比如,据央视网报道,近日在山东淄博,当地针对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子女“看护难”“托管难”的问题,推出了一批丰富多彩的暑期托管项目。的确,有条件的地方不妨探索进一步整合学校、社区、公共文化机构等社会资源,以及市场化收费托管资源,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暑期儿童看护网络,缓解家长焦虑的同时,也引导儿童有序使用公共空间。
图书馆的宁静书香,不该被搅扰,孩子们的暑期生活、安全与成长,同样不容悬置。在图书馆“甩手放娃”,不只是家长的单方面责任缺失问题,其揭示的,也不只是牵涉公共空间伦理,更重要的是社会育儿支持体系的共构与共解。期待监护人职责归位,社会支持网络织密,让图书馆回归精神家园的本质,孩子的健康成长也能得到有效守护。
红星新闻评论员 彭志强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