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澜去世之后,一片悼念声中,也夹杂着“他究竟有没有资格与金庸、黄霑、倪匡并肩”的质疑声。“香江四大才子”虽然已落幕,但各自的传奇余音至今仍在。
而“香江四大才子”这种“包装”,某种程度上源于“江南四大才子”。是的,1993年的《唐伯虎点秋香》中,“江南四大才子”亮相场景太深入人心。以致时下爆火的“苏超”,还有人COS同款亮相球场。
唐寅唐伯虎,祝允明祝枝山,文壁文徵明,这三人想来大家都眼熟了。那么,还有一个“才子”是谁呢?很多人可能就不太能答上来了。
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的“江南四大才子”
这种感觉,就像一个影迷看上面的剧照,认得出其中的周星驰、陈百祥、吴镇宇,但还有一个演员,怎么也叫不出他的名字。
最早,清代中期的弹词《三笑新编》和《笑中缘》中,出现过“江南四大才子”,除唐伯虎等三人外,第四人为周文宾。但周文宾却是杜撰的人物,其真实原型是与唐、祝、文并称“吴中四才子”的徐祯卿。
徐祯卿像
只不过,名气远逊其他三人的徐祯卿,怎么看都像是勉强加进来凑数的。
壹
文艺作品中周文宾的人设,其实是高颜值的帅哥,《三笑新编》上说他“容貌天然世所稀”,因此也成了越剧《王老虎抢亲》的主角:周文宾爱上兵部尚书之女王秀英,托人说媒遭拒。王秀英之兄王天豹外号“王老虎”,平时横行霸道,在灯会之际见色起意,将男扮女装的周文宾劫入府内,却因为先将周文宾送入秀英房中安歇,导致两人相恋并喜结连理。
电影《王老虎抢亲》剧照
1960年香港的同名越剧电影中,反串出演周文宾的是夏梦,剪接是日后《少林寺》的导演张鑫炎,编剧和导演之一是化名林欢的金庸。这是金庸担任导演的第二部也是最后一部电影。
周文宾虽然在越剧中是主角,但其在其他影视剧的存在感却远不如其余三人。《唐伯虎点秋香》片头,周星驰饰演的唐伯虎是首页大字“领衔主演”,陈百祥饰演的祝枝山是次页排名第一的“领衔主演”,吴镇宇饰演的文徵明也是“特别客串”,唯独演周文宾的陈辉虹,跟演“如花”的李健仁、演“卖身葬全家”的梁荣忠一样无名。
林忆莲前男友陈辉虹,在片中站到C位只有这一秒
说回周文宾的原型徐祯卿,存在感也强不到哪里去。四大才子,各有所长。唐寅唐伯虎(1470-1524),最出色的是画,山水画和人物画都顶尖。
唐寅《山路松声图》
祝允明祝枝山(1461-1527),最擅长的是书法。一幅狂草《岳阳楼记》,范仲淹若是见了多半也要点赞。
祝允明《岳阳楼记》(局部)
文壁文徵明(1470-1559),书画全能的强人。论画,他与唐寅、沈周、仇英并称“明四家”;论书,他的行书和小楷备受赞誉。
文徵明小楷《落花诗》(局部)
而徐祯卿(1479-1511)跟这三人比,既不画画也无善书之名。加上生得最晚、去得最早,所以最不为后世所熟知。如今于“江南四大才子”能说出周文宾的已经不多,知道徐祯卿的就更是少见。
但徐祯卿绝非滥竽充数之辈。
明人王世贞说,“吴中人于诗述徐祯卿,书述祝允明,画则唐伯虎……”,徐祯卿最擅长的是诗。
贰
1942年,三十二岁的钱锺书写完《谈艺录》,一开篇就提到:“因迳攘徐祯卿书名,不加标别,非不加也,无可加者。”
能让年轻气盛、恃才傲物的钱锺书直接沿用著作之名,徐祯卿当然大有可观之处。《谈艺录》本是徐祯卿二十岁左右时所著的一部诗话,不过两三千字,却让四百余年后的同乡钱锺书印象深刻。
《谈艺录》初版书影
徐祯卿祖上原居太仓,其父移居苏州经商,因此徐祯卿和同住在吴趋坊的唐伯虎成了邻居。徐祯卿早年学文于状元吴宽,而吴宽又收了老友、同年进士文林的儿子文徵明为学生,因此徐祯卿和文徵明又是同门师兄弟。
徐祯卿从小就有才名。吴中名士杨循吉本来喜好以学问诘难后辈,但读到徐祯卿《叹叹集》中的诗句“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时,不禁地拍案叫绝,连说:“徐生可爱,徐生可畏!”徐祯卿因此名扬江左。
虽然有了诗名,但科举才是当时读书人的正事。唐寅十六岁中秀才、二十八岁乡试得第一名;祝枝山十七岁中秀才、三十一岁考取举人。徐祯卿十七岁入县学不足为奇,但二十六岁考中进士,却是四大才子里唯一的例外。
只是徐祯卿虽然才华横溢,偏偏长相丑陋。明孝宗朱祐樘派心腹太监来察看两名佼佼者徐祯卿和陆深,结果陆深最终入选翰林,徐祯卿则因为“貌寝不与”,与翰林院失之交臂。
徐祯卿的长相要是有书法一半漂亮,命运可能都会不同
深受刺激的徐祯卿,一气之下作《丑女赋》一文,以抒心中愤懑。“形如死豕,勇憨多力。槁发短秃,面目黧黑。脂不能赭,粉不能白。”与之相对比的,是“东家有女,窈窕丽色。绝世无双,娇媚倾侧”。徐祯卿除了骂两句“世降道凉,好色贱德”之外,也只能自己郁闷。
虽然无缘翰林,官职还是有的。徐祯卿被授予大理寺左寺副,掌管刑狱。在京期间,他与名士李梦阳、何景明以及王阳明等人相识,彼此交流,受益匪浅。他一改早年的靡丽诗风,以沉郁的汉魏盛唐诗风为尚,完成了诗歌创作上的转型,尤以七言绝句见长。比如“轻车夜渡交河水,斩首先缚吐谷浑(《从军行》)”,就宛然唐朝边塞诗。
虽然徐祯卿的志向不止于作诗,但此时正是太监刘瑾专权之时,徐祯卿没什么发展前途。他又不愿与世浮沉,自然也挣不来什么身家,只能过着普通穷京官的窘迫生活。想学陶渊明辞官引退,又囊中羞涩实在没有裸辞的底气。生活不易,徐祯卿三十出头便已疾病缠身。
1510年刘瑾被处死,王阳明因此得以返京,授职吏部主事。病中的徐祯卿与王阳明谈论道教养生之术,王阳明以他“存心尽性”的心学相谈,徐祯卿若有所思。
王阳明弟子蔡世新手绘王阳明像
但此时已经时日无多的徐祯卿,等不及王阳明来深入影响了。临终前他勉力整理好衣冠,将后事托付给同乡徐缙。徐缙泣不成声,徐祯卿却笑着说:“平常事罢了。”徐祯卿又吩咐儿子徐伯虬,“我的墓志请王阳明来写。”此时他气息已经衰微,但神志丝毫不乱。
1511年二月,徐祯卿逝于北京,年仅三十三岁。王阳明为他写了墓志铭,文徵明作《祭徐昌谷文》,伤恸亡友。之后灵柩运回家乡苏州,“墓在虎丘西麓”。
叁
徐祯卿虽然名列“明七子”,当时也曾与唐寅、祝枝山、文徵明等并称,但无论生前还是逝后,时人的墓志、传记、文章都从无“四才子”的并称。首次出现“吴中四才子”的称谓,要等到一百多年后的明末清初。
顺治十一年(1654),名士钱谦益撰《列朝诗集》,在其中的徐祯卿小传里首次提及“吴中四才子”:“……昌谷少与唐寅、祝允明、文璧齐名,号‘吴中四才子’。”
“吴中四才子”像
明人所作的徐祯卿传记,大多对其少时的吴中经历着墨较少,而对中进士授官之后与李梦阳等复古派成员的交往记载更多。钱谦益增添这一笔,目的是突出徐祯卿作为知名诗人的吴中经历,以体现扬吴中派、抑复古派的文学理念。而在钱谦益族孙钱陆灿编撰的《常熟县志》徐祯卿本传中,“吴中四才子”中的祝枝山又为王宠所取代,可见四才子的组成也莫衷一是。
但最终还是钱谦益的版本成了主流。1735年编修完毕的官修《明史·徐祯卿传》中,“祯卿少与祝允明、唐寅、文徵明齐名,号‘吴中四才子’”的说法就此定型,之后的文学史也纷纷采用“吴中四才子”一说。
而徐祯卿之所以在民间传说的“江南四大才子”版本中,被子虚乌有的周文宾取代,根本原因还是因为跟其余三子比,他实在显得不搭。
电影《唐伯虎点秋香》剧照
虽然都是苏州人,但徐祯卿在乡居住时间并不算长,跟一生绝大多数时间均居于此的其他三人形成鲜明对比。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都擅诗、书、画,这为民间故事的情节书写提供充足桥段,而不擅画画只擅于诗的徐祯卿未免吃亏。学者顾颉刚的《苏州史志笔记》即已指出:“特祯卿之诗非民众所能了解,遂致奄忽耳。”
另外其余三人科举仕途都不顺,唐伯虎因科场案牵连下狱,祝枝山考不上进士,文徵明更是连考九次都考不上一个举人。研究者高虹飞认为,“在徐祯卿身上,没有才子风流与科举不第的尖锐矛盾,也没有隐居山林优游卒岁的逸致闲情。徐祯卿所有的,是以报国热忱直面政治黑暗的痛苦,是遭遇贬谪后的自我开解与起伏,而这是不适于写入民间故事的。”
才艺、科举、仕宦、寿数的差异,终于让于史无征、但明显更讨喜的周文宾取代了徐祯卿而跻身文艺作品中的“江南四大才子”。百姓喜闻乐见的是人见人爱的颜值、眉来眼去的风流、跌宕起伏的反转甚至无厘头反转的搞怪,而这些徐祯卿都明显不如其他三子可堪渲染铺陈。
“四大才子”已成当下流行文化经典符号 图据 视觉中国
或许只有在钱锺书这样的学者眼里,徐祯卿才是榜样。《明史》记载徐祯卿博闻强记,“资颖特,家不蓄一书,而无所不通。”钱锺书也因此效仿了个十足十:中西书籍一生过眼数以万计,家中却没有什么藏书。
所以像徐祯卿这样的人,有时看似是榜单上名不符实、勉强凑数的那一个,其实只是因为更小众。别处另有他天地。
文/启凌 编辑 蒋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