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办赛的成都智慧 大运场馆“一键切换”迎世运

红星新闻 2025-07-29 14:16

时间进入最后的倒计时阶段,世运氛围日益浓郁,作为非奥项目最高水平的国际综合性运动会,第12届世界运动会(简称“成都世运会”)将于8月7日至17日在蓉城举行。

这也是中国大陆首次举办世运会,从“大运”到“世运”,成都秉承“办赛、营城、兴业、惠民”的办赛理念,和“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充分利用大运遗产,将多处成都大运会的赛场改造为世运会竞赛场馆,实现一次投入、多次使用、多项目承载的最大效益。

进入“世运时间”的成都将向世界奉献一场兼具国际标准、中国风格、巴蜀韵味的体育盛会。

活用大运遗产

场馆上演“变形记”

步入世运会周期,成都一批经历了大运洗礼、依然焕发蓬勃生机的赛事场馆,无需从零开始,而是在既有基础上,通过科学规划、精准定位和巧妙改造,书写了“赛事营城”最直观的成都注脚。

东安湖体育公园,这座曾见证大运会开幕式灿烂烟花和体操健儿腾跃的世界级场馆群,正静待新的使命。曾经绿茵环绕的室外田径场,将变身为科技感十足的无人机竞速赛场,穹顶之下将上演速度与精度的空中博弈;开阔的中央广场,则将响起阵阵呐喊,迎来最接地气的室外拔河较量。空间的多元利用,让这片“大运核心区”在新赛事的召唤下迸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东安湖体育公园中央广场

成都世运会竞赛场馆评估、设计一体化服务项目执行单位成都设计咨询集团设计师谢青,以承担啦啦操、体操竞赛比赛的东安湖体育公园多功能体育馆为例介绍道,“本次改造将对东安湖体育公园多功能体育馆包括竞赛场地、观众区域设施、赛事功能用房、赛事专用系统、媒体及转播区等其他方面进行完善与提升,可临时性满足世运会赛事的比赛馆场的要求,赛后仍恢复原使用要求。”

东安湖体育公园多功能体育馆

来到成都高新体育中心,昔日乒乓健儿挥拍击球的综合馆,如今正蓄势待发,迎接武术的刚柔并济与力量举的力拔山兮;旁边的全民健身馆,则将承载成都世运会壁球与短柄墙球的激烈角逐。

武术和力量举赛场 效果图

内部功能的灵活划分与设备置换,成为场馆高效再利用的关键。“场馆改造总体而言利旧改造,比如临建隔墙、卫生间蹲便改坐便、二层FOP区个别混凝土梁加固补强等。”成都设计咨询集团设计师范文宸说。她介绍,“除了这些,还有一些临建、临设的帐篷和篷房。”这种高利旧改造和临时搭建相结合的模式,充分体现了节俭办赛原则。

在简阳文体中心,曾见证各国大运会跳水运动员“圆梦一跳”的游泳馆,将在成都世运会期间荡漾起不一样的浪花,成为皮艇球的竞技场。成都设计咨询集团设计师鲁慧介绍,世运会皮艇球场馆的改造充分发挥既有场馆优势,通过利旧完成约270平方米临时改造,并搭建了120余平方米的转播等功能用房。

0c58b03f7516f79a2bd301d4d64cb28a_.png

简阳文体中心游泳馆 效果图

简阳文体中心体育馆则凭借其室内宽敞空间的优势,从大运会的柔道场变身成为容纳柔术、空手道、桑博等世运会格斗类项目的综合擂台。

f26ff334989e677c67592e3f1c98202e_.png

简阳文体中心体育馆 效果图

作为城市体育地标,四川省体育馆的厚重历史底蕴将在世运会期间增添新的激情——从大运篮球的激烈对抗,转向世运会泰拳、自由搏击等极限格斗项目的血脉偾张。赛事类型虽然不同,但场地利旧使用却超过了80%。

省体育馆 摄影 周勇良

“根据赛事需求,我们秉持节俭原则进行改造,仅对少量座席和房间增设隔墙,以及对部分强弱电设施进行改造。”成都设计咨询集团设计师李松表示。

在金牛区,建于1973年的城北体育馆同样是一处“经典”场地,它的世运转身则更具艺术气息——从大运武术的雄浑,无缝衔接至体育舞蹈的优雅与律动。作为多次举办世界性舞蹈赛事的专业场馆,城北体育馆优越的“硬”条件为这种转换提供了完美基础。“城北体育馆属于‘微改造’,场馆内布局和座席基本保持不变,仅有少量的临时座席调整。”成都设计咨询集团设计师陈位祥说。

城北体育馆

场馆共享之道

赛事营城的可持续智慧

随着未来更多国际赛事落地成都,许许多多承载着成都赛事记忆的体育场馆,亦将持续为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从大运会到世运会,上述场馆的“前世今生”,清晰地勾勒出成都举办大型国际赛事的独特路径:紧紧抓住“共享”与“利用”两大核心,通过优化改造、功能拓展、技术升级,深度激活存量资源,实现了一次投入、多次使用、多项目承载的最大效益。

省体育馆 摄影 周勇良

东安湖田径场转战无人机赛、简阳跳水馆改皮艇球场等看似跨度极大的改造,背后是成都团队深厚的专业能力和创新思维——他们精准评估了场馆现有结构、空间尺度、交通配套的可塑性,以最小的工程干预实现最大的功能适配。

“改造前要重点对建筑进行‘体检’,能不能改、怎么改、多少改动量等问题都要在改造前弄清楚。”成都设计咨询集团工程师石宇翔说。他介绍,作为成都世运会竞赛场馆评估、设计一体化服务项目执行单位,成都设计咨询集团完成了赛事场馆结构安全评估鉴定、风险隐患排查、体育工艺专项检测,以及工程勘察设计等全过程安全咨询服务和技术支撑工作。

城北体育馆 摄影 周勇良

大运会场馆在赛后被转化为长期的城市体育资产,直接惠及后续赛事举办和全民健身。成都世运会利用这些场馆再“造”新赛场,展现了从根源避免“白象场馆”的成都方案,并成为成都践行“赛事营城”理念、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根基,持续点燃着市民的运动激情。

从“大运”到“世运”

节俭办赛时空接力

随着世运会的脚步临近,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两场盛会的时空接力,更是成都以场馆为载体,对大型赛事组织理念的升华。

从“大运场馆”到“世运场馆”,绝非一次简单的“标签”叠加,而是一场关于可持续性、经济性、创造性的深度实践。这批承担“双重使命”的场馆,正是成都节俭办赛的最佳名片。

从“大运场馆”到“世运场馆”,它们矗立在那里,无声讲述着成都这座城市如何用最务实的行动,实现赛事的精彩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美妙平衡。

在即将响起的世运会号角声中,这些“换装”再赛的场馆,注定将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续写成都赛场新的传奇。

李旭东 红星新闻记者 雷浩然 摄影 周勇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