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推动下,如今,国民健康意识正经历从“被动治疗”到“主动预防”的深刻转变。
这一转型催生了千亿级的营养健康市场,更让以科学为核心的“营养食疗”成为健康消费升级的新风口。
作为融合传统养生智慧与现代营养学的创新模式,营养食疗正通过技术赋能、模式创新和标准建设,逐步从边缘走向主流。
行业崛起:从意识到实践的跨越
国民健康意识的觉醒是营养食疗行业发展的底层逻辑。
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为34.3%,肥胖率为16.4%。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已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居民生产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变化,我国重大慢性病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比例已经超过80%。
在此背景下,一场关乎健康的“饮食管理”行动正在启动。
2024年6月,《“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正式发布。自2024年起,力争通过3年左右时间,实现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广泛建立,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显著提升,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逐渐形成,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得以改善。
今年4月,《关于做好健康体重管理门诊设置与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积极有序推进健康体重管理门诊设置。
老百姓们的健康观念,也在悄然发生改变。
根据《营养食疗文化与健康生活方式趋势报告》,人们的饮食观从满足吃饱、到追求吃好、再到注重吃对,有意识按照一定营养科学的观念安排日常饮食。
与此同时,高达72%的被访者展现出了对营养学知识和建议的浓厚兴趣,他们积极寻求各种方式来丰富自己的营养学知识库。在这些寻求知识的途径中,网络无疑成为了他们获取营养学相关知识的首选方式。
不过,对于用户而言,网络虽然可以提供丰富知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毕竟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有些信息可能是准确可靠的,而有些则可能是错误或误导性的;因此有89%的受访者表示需要专业的指导。
用户实践:拒绝快速减肥陷阱
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但65岁的黄立元已经走出了一条“有结果”的路径。
曾经体重高达180斤的他,在医生多次警告后,一度陷入对市面减肥产品的深度怀疑。尝试过效果不佳的代餐粉,面对网络上杂乱的信息,健康似乎遥不可及。
一次偶然的机会,黄立元接触到了长轻。作为线上营养食疗业务的开创者,长轻号召健康饮食,帮助用户通过营养食疗调理恢复身体,相关的食疗知识对他很有吸引力,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选择体验长轻的营养食疗服务。在长轻营养师的帮助下,他从“最简单的喝水做起”,遵循科学的饮食指导,开始拥抱一种可持续的健康生活方式。
黄立元的经历并非孤例。44岁的医生白玉婷,在二胎后体重达到130斤,饱受胃寒、嗜睡等亚健康困扰。
身为专业人士,她清醒地看到慢性病年轻化的趋势,在长轻,她体验到了“根据个人情况量身定做”的科学方案。
三个月后不仅身体状态显著改善,更令她欣喜的是,家人也随之养成了健康饮食习惯。如今,她将长轻的理念融入对亲朋和病人的健康宣教中,传递“预防大于治疗”的核心理念。
长轻营养师赵雪在剖析黄立元案例时指出,中老年健康改善是一个“抽丝剥茧”的过程。初始的腹型肥胖、BMI超标、代谢紊乱等问题,需要结合个体作息、饮食习惯进行综合调理。
面对市场上良莠不齐的信息,赵雪建议消费者擦亮双眼:关注方案是否有坚实的科学依据(如《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等权威推荐),是否强调生活方式的长期可持续调整,提供服务的机构与人员是否具备专业资质,以及方案是否体现个性化设计。
而她最希望纠正的误区,莫过于将“减肥等同于减体重”。这种片面认知忽视了体成分(肌肉与脂肪比例)的变化。单纯追求秤上数字下降,可能以牺牲肌肉为代价,最终陷入代谢降低、反复反弹的恶性循环。
当黄立元将健康生活方式推荐给朋友,当白玉婷医生在诊室内外传播科学饮食理念,长轻带来的改变已超越个体。它正在唤醒一种认知:健康并非一场对体重的速决战,而是一段回归科学本质、重塑生活方式的持久旅程。
长轻命题:定义营养食疗的“新物种”
事实上,在行业探索期,长轻营养食疗正以科学体系构建核心壁垒,其独创的“4816营养食疗技术”已成为行业标杆。
该系统融合39种国际认证健康饮食模式,结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提炼出“两个多吃,两个少吃”的黄金法则——多吃全蔬食与高营养密度食物,少吃动物性食物与精深加工食品。配合“211餐盘法则”“168进食窗口”等工具,长轻将科学理论转化为用户可坚持的日常实践。
选择长轻营养食疗服务,用户可以线上获取定制化营养计划,长轻营养师提供全程跟踪服务,定期回访、调整方案。
总的来说,营养食疗的崛起,是健康消费升级的必然产物,也是科技与人文融合的典型案例。在政策规范、技术赋能与用户需求的三重驱动下,行业正从“野蛮生长”走向“精耕细作”。
长轻的实践证明,只有以科学为基石、以用户为中心、以效果为验证,才能真正定义“新物种”的价值。在拥抱“新”与“探索”的道路上,行业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与包容,共同培育这一新兴赛道,让科学营养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刘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