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福耀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不用考研,“本硕博贯通”如何塑造顶尖人才?丨请回答

红星新闻 2025-07-02 11:45

今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大学、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以及深圳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广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等高校及学院密集发布招生新政,“本博贯通”培养模式成为最大亮点。

据中国科学院大学消息,2025年,中国科学院大学录取的本科生全部进入贯通培养体系。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节奏有一定的弹性安排。福建福耀科技大学也官宣,2025年计划招收100名以内学生,采取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

▲资料图

此前,“本博贯通”培养主要集中在医学类专业。红星新闻记者梳理发现,最近三年,至少有10多所高校推出“本博贯通”式招生。

福耀科技大学校长王树国曾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打通本硕博贯通式培养,不会让学生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焦虑内卷。

为什么近年来多所高校推出“本博贯通”模式?相关专业有何特点?适应哪类人才?这是否会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日前,红星新闻记者就此话题对话福耀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徐飞。

▲福耀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徐飞

-提问①-

贯通培养,为何从医学延展到其他学科?

红星新闻:以前本硕博贯通培养主要集中在医学类专业,今年以来,多所高校相继宣布本硕博贯通式培养。如何看待这种培养方式?

徐飞: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是当前热门话题,是适应新时代人才需求的重要尝试。医学类专业(特别是临床医学八年制)是国内早期实践本硕博贯通培养的先行者。这源于医学人才培养周期长、知识体系高度连贯、临床实践要求递进深入的特性。

今年以来,更多高校,尤其在新工科、前沿交叉学科领域,宣布推行本硕博贯通式培养,反映了几个层次的变化。

一是国家战略需求驱动。面对科技自立自强、“卡脖子”技术攻关的迫切需求,国家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高层次、创新型、战略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传统分段培养模式周期长、环节多,容易造成知识衔接不畅、研究连续性中断,难以满足在特定尖端领域的长期、系统、深入攻关的需要。

▲福耀科技大学校园

二是学科发展内在要求。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科学等前沿领域知识迭代迅猛、学科交叉性强、研究深度要求高。一个重大科学问题或技术突破,往往需要研究者投入数年甚至数十年持续努力。贯通培养能提供稳定学术环境,让学生更早接触前沿、更早进入研究状态,进行“长周期、厚基础、强交叉”的系统训练。

三是优化人才选拔与培养效率。贯通培养可以在更早阶段识别具有突出科研潜质和浓厚学术兴趣的苗子,通过精心设计的培养方案,减少重复性课程和升学备考的时间损耗,将精力更集中地投入到核心能力培养和深度研究中。

四是国际竞争与接轨。世界顶尖大学普遍采用类似直博或硕博连读模式培养学术精英。我国高校此举是提升国际竞争力、培养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人才的重要举措。

-提问②-

为何贯通培养主要是人工智能、新工科等专业?

红星新闻:福耀科技大学的本硕博贯通教育有哪些特点?

徐飞:福耀科技大学的本硕博贯通教育,在培养模式上采取中外合作的“3+1+X”模式。前3年在本校完成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学习,聚焦计算与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运载与智慧交通、新材料与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学科,并强调科研训练,让学生尽早进实验室、进项目、进团队。本科最后1年赴境外合作名校完成学业,获得本校与境外名校的双学士学位。通过境外院校考核后,直接攻读硕士(1-2年)和博士(3-5年),总学制约8年,最终获得境外院校的硕士或博士学位。这种模式以开放的姿态推进国际合作办学,为学生提供国际化的学术视野和优质教育资源。

红星新闻:除了中国科学院大学、福耀科技大学等,如何看待国内本硕博贯通培养的专业分布情况?

徐飞:当前本硕博贯通项目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科学、自动化等新兴前沿学科,以及各校传统优势专业,这样布局合理且具有战略意义。

首先,这些领域是国家科技竞争主战场,知识更新快、技术壁垒高、研发投入大、人才成长周期长。贯通培养能最快速、最高效培养出能参与甚至引领领域发展的顶尖人才。例如,AI算法研究可能需要从本科高年级就开始接触顶级会议论文,并在硕士阶段进行创新性尝试,博士阶段实现突破。

▲资料图

其次,发挥高校比较优势。在优势专业推行贯通培养,是高校集中优质资源打造“人才高峰”的自然选择,有利于巩固和提升学校的学科声誉和竞争力,形成良性循环。

第三,有利于集约化配置资源。贯通培养对师资、平台、经费投入要求极高。优先在国家和学校层面最需要、最有基础、最能产生重大影响的领域投入,是资源优化配置的体现。

选择这些“硬核”专业先行先试,风险相对可控,成功经验更容易复制推广到其他有类似需求的学科。

-提问③-

不用参加考研,贯通衔接方式如何探索?

红星新闻:本硕博贯通模式衔接有的采取推荐免试,有的是考核,有的需要学生在本科结束时申请,如何看待这种贯通衔接方式?不用参加考研会给学生带来什么影响?

徐飞:目前存在的多种衔接方式:推荐免试、中期考核分流、本科结束时申请,反映不同高校、不同项目在设计理念和保障机制上的探索。

推荐免试(直博/本硕博),通常在本科入学时或低年级选拔。优势在于早期锁定优秀生源,提供长期稳定预期,最大限度减少升学干扰。挑战在于选拔的准确性和如何避免学生因“保险箱”心态而放松努力。

中期考核(硕博连读),通常在硕士阶段(如第一年或第二年)进行严格考核筛选。优势在于给学生一段适应期,通过实际表现进行二次筛选,动态调整,更能保证博士阶段学生质量。挑战在于考核标准设计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本科结束时申请,类似传统的“保研”或“优博计划”,在本科毕业时申请进入贯通项目。相对灵活,学生选择权较大,但贯通培养的“连续性”优势相对减弱。

因此,关键看是否与项目的培养目标、学科特点、学校资源相匹配,并建立科学、透明、严格的动态筛选与分流机制。核心是既要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术热情,又要确保培养过程的高标准和高质量。“严进”与“过程严管、分流严出”相结合是保障质量的生命线。

关于取消(或弱化)考研问题,影响需要辩证看待。从积极面看,学生可免于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备考,能更专注于本科核心课程学习、科研训练、综合素质提升和创新思维培养。可引导长期规划,鼓励学生从低年级起就明确学术志趣,进行连贯科研积累。此外,选拔维度更全面,更注重学生的学术潜力、科研素养、创新能力等,而非单一笔试成绩。

当然,推荐、面试等主观性环节比重增加,需严防“人情推荐”“出身歧视”,确保选拔程序的公平、公正、公开。此外,需要完善退出机制和转轨通道。

取消考研本身不是目的,关键是建立一套更科学、更公平,更能反映学术潜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与选拔体系,同时配套严格的过程性评价和分流淘汰机制。这比单纯考试更能选拔和培养出优秀的学术人才。

-提问④-

贯通培养代表高教改革的重要方向吗?

红星新闻:本硕博贯通主要培养的是哪类人才?这是不是未来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

徐飞:本硕博贯通培养的核心目标,是培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和未来学术领军人物,特别是在基础研究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

具体来说,其一,深厚的理论基础与前沿视野,具备扎实宽广的数理或学科基础,深刻理解领域前沿动态;其二,卓越的科研创新能力,具备独立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复杂科学问题或关键技术难题的能力,能产出原创性成果;其三,长周期的系统研究能力,能进行持续、深入、系统性的研究攻关,具备“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和能力;其四,强烈的学术志趣与使命感,对科学研究或核心技术突破有内在驱动力,具备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对于应用型强的项目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能将理论创新转化为技术突破或工程应用。

因此,本硕博贯通式培养代表未来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但并非唯一或普适方向。本硕博贯通式培养不是普适模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需要多元化。社会不仅需要顶尖科学家和工程师,还需大量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管理型人才等。贯通培养主要适用于学术研究导向或特定高精尖技术攻关导向的人才培养。对于更广泛的学生群体,传统分段培养、专业硕士、应用型博士等模式依然具有重要价值。

本硕博贯通培养的兴起是时代需求、学科发展和教育改革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特定前沿领域和优势学科具有显著优势,旨在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精尖创新人才。其多元的衔接方式各有利弊,核心在于建立科学公平的选拔和严格的质量保障体系。

它是未来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探索方向,尤其适用于培养学术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领军人才,但必须坚持高质量、特色化发展,并与其他多元化培养模式并存,共同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徐飞简介:

徐飞 博士,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美国哈佛大学、MIT高级访问学者,出版著20余部。现任福耀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历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西南交通大学校长、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

红星新闻首席记者 吴阳

编辑 张寻 责编 魏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