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订单来了,没有工艺怎么办?成都打出四通电话,架起科技成果转化“高速路”

红星新闻 2025-07-01 10:56

“全国都没人搞定这项工艺,我们差点放弃这个订单。”6月29日,都江堰华川压铸有限公司负责人曾雪峰向红星新闻记者坦言,回顾今年3月的新客户需求仍心有余悸。一家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厂商向工厂抛来订单,希望生产一种结构复杂、内腔精密的涡轮增压器部件。传统浇铸工艺效率低下,良品率低,客户急切希望通过压铸生产工艺结合浇铸的砂芯工艺,实现提高效率和良品率的降本目的。

“客户需要的部件内腔结构复杂,压铸时高压铝液会冲毁铸造用的砂芯,这就需要我们采用新技术解决这一难题,但我们尝试联系多家技术团队都无解。”作为一家压铸行业企业,曾雪峰带着团队搜寻半个月学术论文、专利,甚至联系了研究院,均被告知“仅限理论”。

转机出现在4月。曾雪峰解释,通过成都市汽车行业协会相关工作人员的牵线,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简称:民营促进中心)迅速介入。企业出题,高校揭榜,民营促进中心作为“红娘”进行搭线,让这项新技术的科技成果转化有了实质性的推进。

四通电话之后

试验模具开始在武汉与都江堰间往返

据悉,民营促进中心在接到企业需求后,中心科创部联动科创专班,第一时间联系了西华大学、上海交大、安徽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等多所高校,最终帮助华川压铸精准匹配到华中科技大学樊自田团队。

曾雪峰向记者讲述,华中科技大学的科研团队在收到产品图纸后,表示该工艺理论上可行,并建议华川压铸先开发模具。目前,华川压铸已将模具发往华中科技大学,科研团队将利用该模具进行实验生产应用压铸生产使用的内腔盐芯,验证其在压铸工艺中的可行性。若成功,使用压铸工艺生产该类型产品的效率与良品率有望大幅提升。

▲邮寄武汉的模具

“这项工艺如果能够成功应用,不仅能满足客户的特殊需求,还将对整个压铸行业产生革命性影响。”曾雪峰表示,“这不仅是单个订单的突破,更是行业内的创新之举。”

值得一提的是,从4月提出需求,到5月中旬,曾雪峰与华中科技大学樊自田团队开始建立远程协作通道,仅花费一个月左右时间。效率高、沟通直接,是曾雪峰很深的感受,“通过民营促进中心的协调,我们仅通过三、四通电话沟通就顺利推进了项目,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

若“首创”新工艺落地

企业预计产值将再增1000万~2000万

曾雪峰介绍,华川压铸作为一家本地的中小企业,在成都一路发展,仅花5年时间,产值便从2000万跃升至7000万。他有信心地对记者表示,新工艺若成功落地,年产值将再增1000万~2000万。

技术创新正是华川压铸的核心动力。曾雪峰提到,目前华川压铸正在积极探索内部产业升级,将逐步引入机器人自动化技术,破解“产品种类多、换线效率低、自动化难突破”的痛点。

对于行业现状,中小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往往面临诸多困难,如研发资源有限、技术信息不对称等。“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可以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和资源对接。”他认为,中小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具有不可忽略的潜力,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企业往往能够突破技术瓶颈,提升企业竞争力。

“事实情况是,在生产制造加工行业的中小企业不可能有太多时间和金钱投入研发,任何科技成果转换的突破对我们来说都是个大挑战,如果没有成都的帮助,考虑到信任成本的问题,我们可能很难直接联系到相关高校资源。”曾雪峰说。

曾雪峰也进一步建议,对于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需要更多支持和引导的中小企业,政府和相关平台可以进一步加强宣传和服务,让更多企业了解并受益于这些资源,为企业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过去科技成果转化像‘大海捞针’,现在有了民营促进中心这样的部门,就成了‘按图索骥’。”曾雪峰呼吁更多中小企业知晓这一平台,“我相信,这是小微企业与顶尖技术接轨的最短路径。”

据悉,聚焦提升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民营促进中心成立科创服务专班。截至目前,已收集梳理金投科技等450余家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推动与天府锦城实验室、清华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等80余家科研机构匹配对接、开展合作。针对民营企业承接转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不足的难题,聚焦重点产业领域,举办科技成果供需对接、创新项目推介路演等活动30余场,已梳理发布人工智能、核医学、新材料等领域可转化成果600余个。

红星新闻记者 昌娟 照片由受访对象提供

编辑 陈怡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