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耄耋之年的儿子对青春模样的女生喊出那声“妈妈”,没有人觉得违和,而是被时空穿越设定下的亲情羁绊所打动。
在时下大热的微短剧《十八岁太奶奶驾到,重整家族荣耀》中,幼年失去母亲、暮年遇到穿越时空而来的母亲(李柯以 饰),屈刚的纪舜英这个角色并不好演。
但屈刚却拿捏得很好,让这个白发苍苍的企业家,在妈妈面前,依然可以当个“英宝”,可以撒娇。
当过播音员,也做过夜总会跑场歌手。人到中年,屈刚带着行李到横店闯荡,就这么拍了十多年的戏,演了无数的配角,到年近六十岁的时候,终于在微短剧这个火热赛道,火了起来。
壹
《十八岁太奶奶驾到,重整家族荣耀》以一场奇幻穿越展开:1955年,数学家容遇意外离世,但当她再度睁眼时,她的灵魂竟穿越到现代同名高中生身上。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时已是七八十岁的企业家纪舜英,竟然是她的儿子。
认亲时,一幕既搞笑又催泪的场景上演:这位年迈的老人像孩子般抱住容遇,哭着喊“妈妈”。评论区瞬间被“泪目”淹没:“如果我满头华发步履蹒跚时,妈妈能以年轻时的模样回到身边,那真是幸福死。”
凭借细腻的表演,容遇的扮演者李柯以晋升为微短剧新“一姐”,而纪舜英的扮演者屈刚也用极具反差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在外,纪舜英是冷静决断的商业巨头;在家,他是那个依赖母亲的孝子,还会为母亲唱歌比赛举牌打CALL,和“对家”粉丝吵架。
屈刚,是一名有几十年话剧、影视剧表演经验的资深演员,曾作为主要配角出演过诸如《河神》《人民警察》《全职高手》等头部剧集。
在屈刚看来,观众看“太奶奶”这样的戏,更多的时候不是看他,而是那些年轻的主演,自己需要的是给他们搭好戏。演了多年话剧的屈刚,反复提到“一棵菜精神”,“作为配角都要明白这一点,你就是这一棵菜其中的叶,紧紧包裹住就完了,顺着人家的节奏来,能再增加一点小的色彩,那就最好了。”
屈刚眼中的“小色彩”,不是提前刻意的人物设计,“演员要跟着整体节奏去走,不要把自己放在一个框架内,别人不可能顺着你的节奏来。”比如“太奶奶”中,屈刚好几处都是即兴发挥,“我和孙子说:你要不听话,就断了你的银行卡,你只能拿工资。本来到这就结束了,导演没喊停。我转头跟妈妈(李柯以)说,妈妈我这样决定你满意吗?”
另一场戏,是纪舜英送容遇去参加唱歌比赛,容遇下车后这场戏就结束了。但导演没有喊停,屈刚又顺着剧情,对着走下车的容遇说了一句“妈妈加油”。“类似的地方很多,导演不喊停的情况下,你要怎么办?即使我们拍短剧,也要认真去演,时刻在戏里。现在想想,我自己都不知道当时怎么说出来的。”
贰
屈刚的表演,让剧情“可爱”了很多。
“演员的信念就是要相信这是真事,我现在演的这个人物就是我当下,我就是这个人。”在采访中,屈刚说得最多的就是“信念感”,“你得认真演,要把人家编剧写出来的东西给更大合理化。虽然咱演的是戏,但你不能戏说。”在拍摄时,屈刚脑海里就把这件事情合理化:生活中也应该如此,妈上台唱歌,作为儿子肯定高兴,“在别人眼中我是老头,但在妈妈这里你是个孩子,你在她面前永远得规规矩矩的。”
屈刚结缘“太奶奶”是一位好友的推荐。在和业内朋友聊天后,屈刚才知道这一IP已经多次翻拍。在第一时间阅读了剧本后,屈刚就觉得“写的挺好”,相比之前的版本加入了更丰富的亲情描写,“微短剧精品化肯定是多方面的,剧本、制作、选角……即使是相同的故事,还是要有不同的内容,更有内涵的价值观等等,都很重要。”
回忆拍摄,屈刚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母子相认那场戏,他透露,自己还出现了一个失误。那场戏最先拍的是全景,一开拍,屈刚就想到去世的母亲,心里想着“如果我妈是真能穿越回来多好”,眼泪不受控制就流了下来,到导演喊停的时候都停不下来,“我还反复提醒自己忍着演,千万别这样,但是已经崩溃了,真的是一把鼻涕一把泪。”
网友评价
这场全景戏,一遍就过,紧接着就是中景戏,接着再是近景。哪知由于上几场投入太多,屈刚的眼泪再也流不下来。无奈之下,他只得请导演拍其他画面,自己先出去缓缓情绪,“真的挺遗憾的,要是我知道这样,我提前跟导演说先拍近景,那会老震撼了。”
叁
屈刚出生在山东,小时候随家人搬到黑龙江鹤岗生活。七八岁时,屈刚被父母送到当地京剧团学习戏曲,压腿、下腰、劈叉、耍枪、吊嗓……到了十三四岁的时候分角,小圆脸的屈刚被要求学旦角,“我不喜欢,就没干。学戏曲身上也有点功夫,就跟着朋友去走穴,跳霹雳舞。”屈刚没有学过霹雳舞,但跟着电视里以及朋友简单学了下,就跟着当地歌舞团全国巡演。
屈刚还记得,歌舞团的电声乐队在全国都很出名,当时带着他们巡演的,是后来大红大紫的成方圆。那时正是1980年代中期,在普遍人均月工资四五十元的当时,屈刚演一场就可以挣四五十元,“当时很多人都觉得这不是正事儿,但我们那时真挺赚钱。”
巡演虽然能赚钱,但家里总觉得屈刚还是要找个正事儿做。之后,屈刚考入了黑龙江省艺术学校话剧表演班,正式学习表演。毕业后,恰逢话剧行业萧条,无戏可演。他又选择读书深造,幸运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系学习美声。1990年代,在屈刚大学毕业时,国家取消分配政策,他又返回鹤岗。
当年,在《夜幕下的哈尔滨》带动下,全国开始流行广播剧,声音条件不错的屈刚在当地电视台老师的推荐下,开始录制广播剧。一次,电视台招男主播,屈刚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面试,竟脱颖而出,误打误撞成为电视台的播音员。
但那时的屈刚心气高,在电视台该有的待遇没有得到后,他一气之下辞掉工作,去夜总会跑场唱歌。在1990年代中期,外人眼中“不务正业”的他一个月光跑场唱歌就能月入两三千。
屈刚在影视剧中的角色扮相
其间,他还进入过当地文工团。2009年,听说横店有演戏的机会,屈刚就带着行李箱开始了演艺圈的闯荡。从横店到北京、上海,只要有剧组邀请,屈刚就飞到那里拍戏。一年有可能拍二三十部戏,有的戏只拍一两天,有的戏份重些,可能拍一两个月。
基本上,他是主角背后的“绿叶”,身份是主角的爸爸、师傅或者仙侠剧中的天尊等等。观众可能看到过他的角色,却并不知道这个演员叫屈刚。
屈刚在影视剧中的角色扮相
肆
前年,横店突然多了不少竖屏微短剧,屈刚就是在那个时候接触到的微短剧。
他的第一部微短剧,是应朋友邀约客串剧中皇帝一角。虽然只客串了几天,但屈刚觉得那时微短剧拍的逻辑不对,“像是玩儿一样”。拍摄中导演一直要求他台词说得快点,情绪也来得快点,“只要过程,不要中间的东西。”
屈刚在影视剧中的角色扮相
屈刚记得,有一次他在一部微短剧中出演主角魂穿后的角色:一名在台球室打扫卫生的老头。拍这场戏时,台球室主管上来就训斥他。但屈刚觉得,台球室的清洁工,很可能是老板的亲戚,主管不敢也不会那么没有礼貌。他试图说服导演修改,但对方却不以为然,还说了一句“那帮人就喜欢看这个”。另一个让屈刚印象不好的地方,是台词中老有脏字。实在看不下去,屈刚有时会去提醒。导演却说“没事,后期加字幕”,“我说那不行,别带那些乱七八糟的,没有这个必要”。
屈刚在微短剧中的角色形象
拍了多部微短剧后,屈刚渐渐发现,经过几年发展的微短剧好像不一样了。他最近刚杀青了一部微短剧,讲述病危老年人重生的故事,“这部剧我是主演,那我一定按照传统的表演节奏来,不能完全追求短平快,一定要有合理的起承转合。最后出来的效果,导演也很认同。”屈刚说,微短剧的观众越来越多,影响力也日渐更大,这也要求作品不能只有爽感,比如这部剧,里面涉及子女教育、黄昏恋等等,融入了很多现实意义的东西,“又比如我们的‘太奶奶’,我自己在看的时候都挺感动的。”
从长剧到微短剧,在屈刚看来,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剧,要做到精品化,首先故事要好,人物的设定也要好,“现在好戏不多,我还是想尽量演一点好戏,不好的戏就不接,不为难自己。”
红星新闻记者 邱峻峰 编辑 蒋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