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师诺日卓玛丨给千年古籍做“家庭医生”

红星新闻 2025-07-06 18:09

7月6日,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在四川省泸州市圆满落幕,曾在5月获得四川省选拔赛纸张书画修复组冠军的选手诺日卓玛,在全国总决赛中获得纸张书画修复组二等奖。

诺日卓玛出生在青海,2002年考入青海民族大学专攻唐卡绘制,后以优异成绩赴吉林艺术设计学院深造,2007年到2016年就职于敦煌研究院,2016年至今在四川省图书馆担任古籍修复师。

微信图片_20250706165930.jpg

正在修复古籍的诺日卓玛

在四川省图书馆的负一楼,有个房间叫袁东珏工作室,房间里有10多名古籍修复师在悄无声息地做着自己的手工活。诺日卓玛穿了蓝色工作服,耳朵上一点天青色耳钉,眼神清亮,讲话缓慢,她说自己大学之前都讲藏语,对于汉语的使用并不是那么熟练。

图片
图片

书画修复中

从2016年来到省图,诺日卓玛在古籍修复师的岗位上已经工作了9年,这些年来,她修复了多少叶古籍,无法一一计算,但每次走进书库,看到浩如烟海正在等待“救治”的书籍,她便觉得自己好渺小,时间不够用,来不及修补那么多,有种要和时间赛跑的感觉。

入门考,修复700叶家谱

诺日卓玛出生在青海,作为藏族女孩,她对唐卡很熟悉。2002年,她考入青海民族大学专攻唐卡绘制,大一大二在吉林艺术设计学院学习浮雕、壁画临摹、漆画等,大三回到母校继续唐卡的学习。

图片

诺日卓玛大学时临摹的壁画

2006年大学毕业后,她想要继续创作,走职业画家的路线,开始四处旅行、画画。毕业后第二年,敦煌研究院向她敞开大门——考古所需要一位“懂藏文、通唐卡、擅测绘”的复合型人才,她的履历如量身定制。

图片

诺日卓玛跟樊锦诗院长和同事一起在洞窟中检查壁画测绘图

在敦煌的9年里,在樊锦诗院长的带领下,诺日卓玛跟着团队深入洞窟,拿着图纸一点点核对壁画、雕塑的细节,用测绘和记录与时间“赛跑”,就像在为千年洞窟做“病历档案”。

图片

和同事在洞窟中工作

图片

在甘肃拉卜楞寺参与修复壁画全色和接笔工作

2016年,诺日卓玛来到成都,成为四川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团队的一员。她的师傅是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袁东珏,给她的“入门考”是修复清道光年间的《武攸林氏族谱》。

图片

诺日卓玛与师父袁东珏

“师父说,你修完这本就算是入门了,我拿到这本的时候,发现它真的很残破,比一级破损还破。其实中间挺崩溃的,很多时候一天只能修一两叶,觉得没有成就感,感觉快不行了,只能不断给自己打气,最后花了两年,共修复700多叶,把难题攻克下来了。”

图片
图片

清乾隆三十五年间的《武攸林氏族谱》修复前后

诺日卓玛介绍说,家谱收藏是四川省图书馆的一大特色,馆藏1949年后家谱藏于图书馆三楼地方文献阅览室,仅供馆内阅读,不外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家谱记载着家族的历史,也向后辈们讲述着先祖来时的路。

2023年,诺日卓玛参与修复日本和刻本《本草纲目五十二卷本草图四卷结髦居别集四卷》。“纸张是楮皮纸,团队当时制定了修复方案就开始操作,补了30多叶,就发现纸张问题很大,补过的地方很厚,没有办法锤平,于是马上停手。那段时间我腰不好,还住院了,住院期间我一直在想方案的问题出在哪里,后来想到改用人工纸浆滴补,果然效果非常好。”

图片
图片

日本和刻本《本草纲目五十二卷本草图四卷结髦居别集四卷》

诺日卓玛介绍说,人工纸浆滴补是将选好的与原书材质、颜色相近的纸张,撕碎放入打浆机中,加入适量的水,通过打浆机的搅拌将纤维材料制成细腻均匀的纸浆。采用滴管工具在古籍破损处滴注形成二次造纸。

这种修复方法对于古籍纸张纤维较好,虫蛀比较严重的书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修复方式。虫蛀的古籍往往有许多大小不一的虫洞,人工纸浆滴补可以通过滴管将纸浆精确地滴入虫洞中,能够根据虫蛀的形状和大小进行精准修复,不会对周围完好的纸张纤维造成过多影响。

图片

诺日卓玛正在进行《本草纲目五十二卷本草图四卷结髦居别集四卷》封皮脏污清洗

修复明代经折装《高僧传》时,封皮的马粪纸板被虫蛀至透光,面对尽量保留原封还是更换新材料的选择,诺日卓玛坚持“最小干预”,因为原封皮是文物的一部分,承载着前人阅读的痕迹。于是,她尝试采用无酸纸板夹合技术,在保持原厚度的前提下注入支撑力,让这件“看似无用”的文物本体重获新生。

图片
图片

诺日卓玛修复的明代经折装《高僧传》

对她来说,9年里印象深刻的古籍修复案例还有很多,这是一份技术性工作,又不仅仅是。在她看来,古籍修复行业未来充满潜力,自己需要在技术上不断学习和改进。“我想未来行业会向传统+科技融合发展。一方面深挖传统技艺精髓,做好传承;另一方面借助数字化扫描、无损检测技术精准掌握古籍状况,来实现古籍病害的认识以及更科学地选择修复材料。还会通过标准化流程培养更多专业人才,让古籍保护既保留文化底蕴,又更科学、高效。”

得奖后,继续做好“书医生”

今年4月底,诺日卓玛收到参加2025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的通知,半个月后便已在泸州选拔赛的现场。

这次比赛由国家文物局主办,比赛聚焦金属、陶瓷、纸张书画、木作、泥瓦作和考古探掘六大工种,采用“理论考试(20%)+实操考核(80%)”赛制,综合考察选手的专业能力。

图片

比赛中的诺日卓玛

比赛时修复的是模拟古画的仿真画,每个人以抽签的方式抽到自己要修复的书画作品。所修复的书画有画心褪色、人为撕裂、破洞、动物损害、折痕、褶皱、变形、霉斑等病害需要处理。参赛人员首先要进行病害分析和记录,制定自己的修复计划,然后开始操作。比赛一共16个小时,分两天进行,评委老师全程观察参赛人员的操作。

第一天,诺日卓玛主要观察、分析病害、记录,制定修复计划。接着染纸、画心固色、清洗画心的脏污、处理病害、补破、贴折条。画心背面上胶矾水、上墙。第二天全色和接笔,完成修复档案,才算完成。

图片

诺日卓玛正在全色

在全色这个阶段,大家的差距就拉开了,这次全省有180人参加比赛,其中参加书画修复的有30人。诺日卓玛觉得自己之所以可以脱颖而出,得益于师傅的教导和过往经验的累积。因为有绘画的基础,她更懂得如何全色,因为有测绘的基础,她更擅长“毫米必争”。

“做了这么多年,对你来说古籍修复还有没有难度? ”

“当然有,会不断发现还有更多东西要学。以前的古籍修复师像是老中医,在‘望闻问切’中寻找修复的办法,现在随着科技进步和修复理念的更新,我们可以依靠更科学的分析,更像是中西医结合。”

图片
图片

在云南省图书馆参加藏文古籍修复培训

在诺日卓玛看来,单是纸张类型都有很多可学习的地方,“咱们四川的话一般是竹纸,就地取材,乐山市夹江县是著名的蜀纸之乡,竹纸制作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区的话会用狼毒草来造纸,这种纸有一点毒性,因此虫蛀比较少,有利于保存。”

“随着这个行业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你自己会不会有一种使命感?”

“我还是和以前一样做好手上的修复工作,会一直做下去。像我们的师父袁东珏老师,快80岁了还热爱着修复工作。做了一辈子,丢不下。”

回望古籍修复之路上,诺日卓玛觉得袁东珏师父始终是最特殊且影响深远的引路人,教会她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对文化遗产的守护使命。此外,传习所导师故宫博物院的徐建华老师,杜甫草堂博物馆的导师助理欧萍老师,以及四川大学图书馆导师助理许卫红老师,都在不同阶段给予过她宝贵指引。“徐建华老师修复《清明上河图》《五牛图》等国宝时展现的严谨态度与深厚文化底蕴,欧萍老师三十余年深耕书画装裱修复积累的实战智慧,还有许卫红老师融合中西修复理念的创新思维,都让我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拓宽修复视野。”

作为古籍修复的中坚力量,诺日卓玛未来将深耕技术创新与传承融合的双重领域。一方面,系统挖掘传统修复技艺的文化精髓;另一方面,积极探索现代科技与传统技艺的深度融合,借助显微检测、智能分析等技术手段,精准诊断古籍病害,采用安全的材料进行修复加固,在保留古籍历史底蕴与文化质感的同时,构建科学长效的保护机制,为古籍保护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图片
图片

诺日卓玛参与绘制的藏语绘本《咩咩,妈妈永远爱你》

最后,诺日卓玛说,修补好的书籍,并非束之高阁,有的书籍市民可以借阅,让古籍里的智慧散发到更多地方,影响更多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四川省图书馆借阅,说不定你手中那本,正是来自诺日卓玛的巧手修复。

图片

来源 YOU成都范书 编辑 袁诗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