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得奥赛金牌的成都学子:“金牌的底色是热爱与重复”

红星新闻 2025-07-15 17:56

7月14日,第57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IChO)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落下帷幕。中国代表队的宋子路、杜宪、赵垚晰、刘墨涵四名高中学生全部获得金牌。其中,唯一的四川选手、来自成都七中(林荫校区)高2022级9班的赵垚晰同学以理论成绩世界第一的优异成绩夺得金牌。

14日晚8点30分,赵垚晰与其指导老师阳东初搭乘的返蓉飞机落地。家长与七中的老师们早已等在出口,为他送上了祝贺的花束。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赵同学表示:“能获得金牌,算是意料之中,但真的手握金牌、回想自己从四川小城市到世界金牌这条路时,心里全是感激。感激父母,感激老师,感激学校。”

图片1.png

家人与师长为赵垚晰接机 

那么,这位摘金少年的化学天赋从何时开始展露?又是什么支撑着他一路从四川小城走向了更大的世界呢?

在赵垚晰飞机落地后,我们从他本人、他的父亲和教练口中,拼凑起了一位少年从四川小城到世界第一的金牌之路。 

父母点燃热爱:

小县城的“家庭实验室” 

如果一定要追溯这块金牌的起点,那一定是赵垚晰的老家,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

赵垚晰的父亲告诉我们,儿子对化学的痴迷,始于幼儿园时期。当其他孩子还在玩积木时,赵垚晰却最爱扎进新华书店的自然科学区,一待就是一两个小时。

再后来,赵垚晰向父母提出,想做一些简单的实验。看到儿子对化学的喜爱,这对普通工薪阶层的父母,在自家客厅和阳台开辟出一个十几平方米的简易家庭实验室,“需要什么买什么,我们就给他买。”

图片2.png 

赵垚晰父亲接受采访

当然,安全是首要顾虑。赵父回忆道,儿子很小便开始接触酒精灯,为了保证他的安全,他和妈妈会始终守在旁边充当“安全员”的角色。随着实验深入,护目镜、简易防毒面罩也成了必备品。

从最初点燃酒精灯、观察石灰水加热这样的简单实验,到后来的实验越来越复杂,赵父、赵母的知识也有些跟不上了。“我们都是普通的企业职工,不太懂化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但只要孩子想尝试,我们就尽全力支持。”

正是这方在父母包容下搭建起来的“化学小天地”,让抽象的书本知识化为神奇的反应与现象,为县城里的小小少年铺就了探索自然科学的起点。

不过,需要严肃提醒的是,家庭实验室无法保证实验室安全与化学试剂污染问题,因此,在无专业指导的情况下,强烈不建议效仿。 

老师护航专业

金牌的背后,天赋不是唯一因素

虽然很小就爱看书、做实验,但一直到了初三,赵垚晰才开始系统性学习化学知识。高中进入成都七中化学竞赛班后,赵垚晰的化学天赋,也终于有了更广阔的施展空间。

但是,回望这条化学竞赛的金牌之路,赵垚晰说,绝非坦途。

图片3.png赵垚晰摘金后返蓉 

“化学竞赛本身难度很大。”赵垚晰坦言。在初涉有机化学时,深奥复杂的机理如一团乱麻,横亘在前。赵垚晰也遇到了“消化难题”:“听课和考试像是两回事,听得懂,但不会做题。”

而他的应对方式,乍听起来,似乎有些笨拙——“就是死磕。”一道一道题地突破,一个难点一个难点地攻克,量变终于迎来质变,“开始有解题的手感了。”

当备赛进入白热化阶段,更大的挑战来自实验操作。“实验量非常大,操作也有难度。”对于这一难题,赵垚晰依然用了老办法,“不断地去做,重复地做,慢慢就练好了。”

为此,在冲刺国际赛的最后半年,赵垚晰把大量心血倾注在实验台上。“断断续续加起来练了有一个月。”一遍遍重复枯燥的流程,修正细微的动作误差,直到形成精准的肌肉记忆。

正是这种近乎笨拙的“重复”哲学,铺就了他的金牌之路。“当然,这种重复也并非机械刷题,有我自己的学习逻辑和规划在里面,思考和努力也都很重要。”

在老师们的眼里,赵垚晰的成功密码,远不止天赋。

“聪明、勤奋、沉稳,抗压能力极强。”赵垚晰的化学竞赛教练,成都七中老师阳东初感叹,在三年的竞赛教学生涯中能遇到这样的学生,其实是自己作为师者的幸运。“他不仅是有天赋,努力与专注才是他不可被忽视的重要品格。”

图片4.png 

赵垚晰的化学竞赛教练阳东初受访

阳老师讲起一件往事:“高二阶段的化学竞赛模拟考,必须4小时不离场坐在板凳上写,只要中途去上厕所,都算交卷,非常考验学生的耐力和专注度。”而赵垚晰每次都能像被“钉”在了板凳上,三四个小时可以做到纹丝不动。

所以,能拿到理论成绩单项世界第一,总成绩第五的好成绩,阳老师并不感到意外。“赵垚晰现在的化学理论知识基本达到博士毕业水平,市面上所有的化学教科书对于他来说已经‘无书可读’,只不过在理论和科研方面还需要学习和提高。”

对于老师的盛赞,赵垚晰父子俩都表示,最感激的是成都七中与教练团队的指导与支持。“我们来自小县城,也不懂化学竞赛,孩子高中阶段的学业和人生规划,主要靠七中老师的指导和引领。”

也想让孩子走竞赛之路?

兴趣和天赋缺一不可

事实上,即便在“高手林立”的成都七中,要达到赵垚晰这样的高度,其概率也是极小的。“七中历史上4枚跨学科的国际奥赛金牌,上一枚还是在2021年。”阳老师说道。所以,竞赛相对高考而言,更小众,竞争压力也更大。“家长想要让孩子走化学竞赛这条路的话,要做好心理预期。”

阳老师强调,如果没有非常强烈的兴趣,不具备非常强的天赋,必定不适合走化学竞赛这条路。

很多家长可能认为,孩子喜欢在家做实验就是“喜欢化学”。但阳老师却泼了盆冷水:“这可能是‘假喜欢’。”什么算“真爱”?“真正的热爱,在于渴望探索现象背后的原理,乐于进行深度思考和研究。同时,数理基础和学习能力是否扎实,也会最终决定孩子能在这条艰苦的道路上走多远。”

目前,赵垚晰已经是北京大学化学系的准大一学生,他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科学领域。“以后大概率会继续从事化学方向的科研工作。”而基于自身的数理优势和兴趣,他希望能够深耕物理化学或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研究。

文 朱馨月

编辑 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