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一个博士手搓了一台光刻机出来,按传统的学术性评价来说,他的论文在创新性方面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光刻机早就有了;但他解决了我们国家产业最重大的卡脖子难题,难度和贡献都不是一般学术论文能比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集成电路工艺与装备系主任李奕晗用一个非常通俗的例子,来解释卓越工程师培养和传统学术人才培养的区别。
2022年起,中组部、教育部等9部门就已经启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通过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培养行动,剑指产教脱节困局;推进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招生、课程教材、导师队伍、入企培养、学业评价等全系列标准体系建设。首届专项试点的2100多名工程硕士实现高质量就业。
▲北航智能微纳公共创新中心正在工作的学生
为什么要培养卓越工程师?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
2024年1月19日,“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81名个人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50个团队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这是我国首次开展“国家工程师奖”表彰。
今年7月15日的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培养改革新闻通气会上,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郝彤亮表示,卓越工程师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内看,我们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有世界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潜力最大的内需市场。随着中国企业全球化和产业转型升级,我们正处于从全球产业链中游向更上游迈进的跃升阶段,有巨大的产业创新需求,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大批卓越工程师队伍。
从国际看,目前国际竞争的“卡脖子”技术几乎都聚焦于工程科技领域,迫切要求我们提高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能力。
从教育自身看,我国已经建立世界最大规模的工程教育体系,但总体来看“工科理科化”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存在工程教育师资力量不强、科研任务与工程能力培养脱节、重知识轻实践等问题,培养体系、培养方式滞后于实践需要。
郝彤亮介绍,教育部以实质化校企联合培养为牵引,2022年正式启动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持续完善产教融合培养组织机制、制度体系,着力提高自主培养能力,牵引工程教育整体范式变革。
打破传统评价模式
不仅重视创新,也要解决实际问题
卓越工程师培养和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有什么不同?
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过去三年的改革里,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重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打破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学科化、院系制”的传统模式。教育部和国资委支持高水平大学联合一流企业,在这些“大校大企”中建设了40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
在校企协同培养方面,组织有关高校联合企业,聚焦企业课题库、双导师队伍、校企联合招生、核心课程建设、在企实践管理、毕业管理与学位授予、知识产权分配等7个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研制工作指南。
据悉,围绕行业“卡脖子”技术难题,企业向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提供5100多个来自产业一线的研究课题,作为工程硕博士开展科研和学位论文选题的主要来源。今年1月起施行的学位法正式施行,明确将实践成果与学位论文并列,都可以作为专业学位硕博士申请学位答辩的基本内容。制度层面也发布了工程硕博士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的基本要求,打破“唯论文”评价壁垒,明确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的具体形式、流程和标准。这些硕士、博士的论文来源将不再局限于文献,而是企业、生产一线面临的实际问题。
对于这一模式,北航微纳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张慧用一个目前正在攻关的芯片技术来举例称,芯片就像摊煎饼一样是一层层摞起来的,如果薄膜存在凸起或晶粒,摞起来的时候可能会造成功能失效,目前团队正在集成攻关的一个技术,就是实现高平整度的薄膜检测。“从科研上来说,这个已经很成熟了,一点都不新,而卓越工程师要解决的是工程问题,是如何更好地应用到生产线上。”
北航集成电路工艺与装备系主任李奕晗则用了一个更通俗的例子来解释这种区别。他介绍,如果一名学生手搓一台光刻机,按传统要求论文是不存在创新性的,因为光刻机早就有了。但这个项目如果真的存在,将会解决我们国家产业最重大的“卡脖子”问题,难度、挑战和价值都不是简单的学术论文能比的。按照卓越工程师的要求,肯定是可以以此申请学位的。
校企协同培养:
攻关技术难题,努力做到对话同频
产教如何联合培养?北方华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第一批加入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培养行动的企业之一。
北方华创招聘调配部总监王松涛表示,北方华创联合北航等6所双一流高校,根据产业人才需求特点,联合招收高水平研究生。联合培养过程分为硕士“1+2”、博士“2+3”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在学校完成校内理论学习,第二阶段在企业完成科研实践等培养环节。将联培学生编入核心研发项目组,将企业工程一线的实际问题、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课题作为学生科研和学位论文选题的主要来源。学术论文不作为学生毕业的必须项目,以联培学生在企业实践阶段的实际工程成果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
作为学校一方的负责人,北航微纳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新河告诉红星新闻,沟通是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企业和学校的对话时常不在一个频道上,高校更容易关注前沿的学术问题,而企业则更关心具体的生产问题。要解决这种不同频,需要校方和企业积极融合在一起,共同工作一段时间,同吃同住同劳动,融合成一个团队,同时引导双方的KPI考核相匹配。
北航2024级直博的学生张跃凯告诉红星新闻,自己本科的毕业设计就是联合企业一起,在企业和学校两方的老师指导下完成的。明年夏天,他将完成在学校学习的阶段,进入企业进行科研实践培养。“我们这个计划学生有两名导师,一名在学校,一名在公司,这种情况最重要的就是沟通。找到一个既适合自己,又是企业重视的课题,还能得到学校老师的支持。”
2022级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和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联合培养的硕士生张百川,如今已经成为联合培养企业的一名正式员工。说起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经历,张百川提到,在苏北页岩油气井场新产品现场试验时,当钻头在高温地层中平稳钻进,实时监测的关键数据优于加料前时,井队长用力对他们竖起了大拇指,“小伙子,你们搞的这东西真顶用!”
张百川称,那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和一线人员的笑脸让他至今记忆深刻,甚至超过了首次发表论文的喜悦。
红星新闻记者 刘亚洲 吴阳 北京报道
编辑 张莉 责编 冯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