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手艺”遇见新潮流,大理非遗“活”出时代新风采

红星新闻 2025-07-10 18:40

一块蓝白扎染布、一只黑陶瓦猫、一张甲马纸,这些古老手艺在苍山洱海间焕发新生机,讲述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大理故事。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国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主题为“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随着古老技艺与青春力量相遇,大理各地涌现出非遗传承的新活力。据2024年统计数据,大理州有四级非遗项目72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8项,位列全省第一。有四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344人,其中国家级12人,数量稳居全省前列。非遗的青春化表达,正在大理的各个角落绽放异彩。

“三步走战略”助力非遗人才培育

大理非遗的蓬勃发展,源于系统性的人才培育机制。大理采取 “育圈、扩圈、出圈”三步走战略,构建了完整的非遗人才培育体系。

在“育圈”阶段,大理按批次开展非遗传承人评定,每年制定传承培训计划。2024年全市举办20期培训班,培训超1200人。针对扎染、刺绣、黑陶等项目,实施“技能名匠培养专项”和“青年技能人才培养专项”,培育了璞真白族扎染有限公司、敬天窑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本土企业,走出了一条以人育人、以人育企、以企育人的闭合培养路径,形成传承人吸引一大批,传承企业带动一大片的活态传承模式。

在“扩圈”阶段,促进非遗企业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等高校建立“双向”合作模式,共同编撰《大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白族三道茶》等专著,形成《大本曲三弦弹奏教学赏析视频》《白族扎染技法》等教学成果。拓宽了“非遗+研学”的发展渠道,让更多青年人了解大理非遗,爱上大理非遗。

在“出圈”阶段,通过非遗购物节、非遗进社区、非遗集市等活动,推动非遗人才、非遗技艺“走出去”。大理州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以“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为主题,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打造可看、可品、可玩、可带走的文化遗产奇妙之旅,对白族扎染技艺、甲马、剑川木雕等非遗项目进行活态展示,进一步体现大理市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彰显文化遗产独特的魅力。

图源:“大理非遗”微信公众号

老手艺的新生之路

大理非遗的青春焕新,离不开深厚的文化沃土。大理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让白族扎染、甲马制作走入课堂,设立专项基金扶持青年传承人创新创业,打造非遗工坊集群,为年轻匠人提供孵化平台。

在大理宾川县,有一位00后小伙张鸿林,用绣花针绣出了非遗新传承。大学毕业后,张鸿林选择回到家乡做刺绣,在非遗推广的过程中,张鸿林认为,“刺绣要融入新的生活,必须结合当代人的审美进行创新”。他开始将非遗与“国潮”相结合,创新设计出白族刺绣胸针、小镜子、笔记本、挂件等文创产品,既保留了传统精髓,又充满时尚感,适应更多生活场景,让人能穿在身上、带在身上,成了中外游客喜爱的“非遗伴手礼”。工作之余,张鸿林更是坚持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发布刺绣制作视频,并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线上”教学,让刺绣这门古老的技艺走出大山,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刺绣、爱上民族文化。

从偷偷学艺的“叛逆少年”,到宾川县最年轻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从校园里的“非遗小课堂”,到抖音直播间里的“云端绣坊”,这位白族“绣郎”正用一针一线改写非遗传承的剧本,让老手艺走出新生之路。

图源:“大理发布”微信公众号

“非遗+”开启融合发展新模式

大理通过挖掘整合利用非遗资源,探索出一条“非遗+”的发展路径,基于“非遗+”创新实践,从“非遗市集”“非遗街区”到“非遗旅游线路”“非遗产业”,让更多人知晓大理非遗,为助力乡村振兴,书写出了一份“大理方案”。

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被誉为“中国白族扎染艺术之乡”,拥有600余年的扎染历史。2010年,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传承危机。“那时候全村仅剩30多户还在坚持做扎染,年轻人宁愿去城里打工也不愿学这门手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段银开回忆起那段艰难岁月,仍不免唏嘘。

如今全村已有扎染经营户200多家,从业人员4000余人,开发创新产品3000余种,年产值超1.6亿元。这样的转机始于2015年,政府以“非遗+产业”为突破口,实施了一系列创新举措:成立扎染协会、创新扎染花纹图案至2000多种、投资建成中国首个白族扎染博物馆等。村民张翔说道,“参加政府培训后,我把院子改成了工坊,去年接待了3万多人次的游客。”村党总支书记张全金介绍,“像这样的‘庭院扎染’现在周城村就有200多家,同时我们还开发了‘扎染+研学’路线,也非常受欢迎。游客还可以参与设计、扎花、染色全流程,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消费近千万元”。

段银开(左二)教年轻人扎花。杨志瑞/摄

图源:“大理融媒”微信公众号

大理在坚守传统工艺的精髓的同时,大胆创新“非遗+”的商业模式,千年技艺融入现代生活,传统村落也能成为年轻人创新创业的热土,促进产业链条本土化延伸。

大理非遗的青春故事,是传统与现代的交响,是古老文明与年轻生命的对话。当青春力量注入非遗血脉,当古老技艺生长进生活的褶皱里,文化便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力。这些被青春点亮的非遗之光,正从苍洱之间,辐射向更广阔的世界。(高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