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市工作会议7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要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继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近日,成都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成都市推动县市新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进一步推动县市新城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化发展,持续增强经济竞争力与综合承载能力,全力打造特色鲜明、动力强劲、活力充沛的县域经济引擎。
锚定发展目标:
形成强县引领、竞相争先、协同共进的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实施方案》为成都县市新城未来发展描绘出清晰蓝图,明确提出了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
到2027年,县市新城地区生产总值整体年均增速将高于全市0.5个百分点以上,产业园区规模能级显著提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稳步增长,全国百强县地位稳固且持续进位,市域副中心建设成效初显。同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城乡区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绿色生态基础不断夯实,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增强,宜居宜业环境品质持续优化。
到2029年,县市新城新型城镇化质量稳步提高,综合承载能力持续增强,全国百强县数量稳中有升,市域副中心功能有效发挥,县市新城综合性节点地位全面彰显,形成强县引领、竞相争先、协同共进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聚焦重点任务:
提升县市新城先进制造业基地承载功能
深入推进园区优化提质行动
为实现上述目标,《实施方案》系统部署了系列重点任务,涵盖多个关键领域,力求全方位推动县市新城高质量发展。
立足资源禀赋,县市新城的经济承载功能将得到全方位强化。《实施方案》提出,成都将提升县市新城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承载功能,推动产业向特定区域倾斜布局,运用数智赋能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争创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枢纽建设方面,成都将推动国际门户枢纽建设,承接枢纽势能,完善物流网络,提升对外联通效能。同时,深度挖掘文旅资源,推进世界遗产、重点景区和文旅IP等串珠成链,营造自然生态、文博文创等消费新场景,打造独具魅力的世界文化名片,为城市发展注入文化活力。此外,超大城市服务保障功能不断夯实,从粮食安全到能源供应,在保障民生的同时,提升城市运行稳定性。
产业园区建设是推动县市新城发展的关键引擎。《实施方案》明确,成都将深入推进园区优化提质行动,为产业发展搭建广阔平台,支持园区扩区调位、升级,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同时,壮大产业发展能级,聚焦特色产业,培育百亿级主导产业,以产业繁荣带动城市兴盛。科技创新赋能园区发展,校(院)企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等活动如火如荼开展,让创新成为园区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优化园区发展环境,引入专业运营主体,完善产业配套,营造优质营商环境,吸引企业纷至沓来。
推动公服扩容优配套,县市新城将蝶变为宜居宜业之城。《实施方案》提出,将补齐县市新城交通基础设施短板,加快高速路网建设,跨区域道路项目、市域铁路公交化改造项目稳步推进,让出行不再受限。教育医疗服务水平加速提升,优质学校结对帮扶,医联体建设提档升级,优质医疗资源覆盖范围持续扩大。城乡宜居品质优化升级,老旧小区换新颜,市政设施不断完善,商业体系日益繁荣,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
镇域发展也将迎来新机遇。《实施方案》提出,将强化镇域功能,经济强镇(街道)和中心镇扩权赋能,激发基层发展活力。鼓励有条件的园区发展“镇园合一”模式,推动镇(街道)和园区功能协同融合;培育壮大镇域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壮大一批工业重镇、商贸强镇、农业大镇、文旅名镇。推动镇街组团、“飞地抱团”发展,支持镇(街道)参与国家级、省级试点试验,符合条件的给予资金激励;此外,《实施方案》提出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优化耕林地空间布局,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优化结对联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持续优化结对合作机制模式,支持按照市场化逻辑深化“合作共建”“飞地园区”“托管建设”等结对模式,鼓励产业关联度高的区(市)县遵循产业链逻辑联动发展;高标准建设结对合作区,聚合比较优势,推动重点项目落地,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下沉共享;因地制宜深化跨市域合作,与周边城市交界地带融合发展,提质发展飞地合作园区,推动白酒产业发展机制措施完善,实现利益共享、市场共赢。
专家观点:
为县市新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县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或增长极,从国内外城镇发展经验看,只有县城成为引擎后,才有能力带动乡村发展。”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盛毅认为,成都县市新城目前规模偏小,分担中心城区功能的能力有限,县市新城既是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的薄弱环节,也是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
“‘十五五’期间,成都应充分利用集聚发展加速的机遇,借助结对联动共建的优势,吸引人口与生产要素向县市新城集聚,促其向大中城市发展。” 盛毅指出,县市新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配置现代化功能,缩小与中心城区在现代化功能上的差距。“《实施方案》提出增强先进制造业基地承载功能、打造国际门户枢纽节点重要支撑等任务,正是为了提升县市新城的现代化功能,使其能够更好地分担大都市的功能。” 盛毅还强调,要加大中高端产业发展力度,引进一批带动力强的企业。“推动已有重点企业壮大规模、延伸产业链,引进新兴产业和龙头企业,是县市新城发展的当务之急。《实施方案》中关于产业园区建设、科技创新赋能等内容,为县市新城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川省区域经济研究会副会长、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戴宾指出:“成都8个县市最大的发展优势在于与成都中心城区同属一市、直接毗邻,其发展战略和路径就是要充分依托超大城市,与成都中心城区一体发展,共担和分担超大城市功能。”
戴宾认为,《实施方案》提出的立足资源禀赋强功能的重点任务,正是基于这一优势。“增强先进制造业基地承载功能,承接先进制造功能性引领性项目,发展装备制造、先进能源和新型材料产业,使县市新城成为成都制造业战略增量区域,这既符合县市新城的资源禀赋,又能有效分担超大城市的先进制造功能。” 戴宾还提到,县市新城应增强对成都国际门户枢纽的辅助支撑功能,通过建设空港城市、铁路辅港、物流枢纽等,形成国际门户枢纽节点。
“同时,县市新城要与中心城区共担世界文化名城和世界旅游名城功能,擦亮世界文化名城金字招牌,推进文旅资源开发,营造消费新场景,成为成都文旅产业的重要承载地。” 戴宾强调,夯实超大城市服务保障功能也是县市新城的重要任务。“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提高粮油、果蔬等农产品供给能力,强化能源保障,加强水源地建设保护,县市新城在为城市提供基本保障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红星新闻记者 方舟 编辑 陈怡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