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深度融入制造业,未来的工厂会是怎样的图景?是在空无一人的工厂中,黑灯产线静谧运转,产品合格率还能稳居高位;是工业机器人挥舞机械臂,以微米级精度进行装配……这些曾存在于科幻片中的场景,如今正在加速成为现实。
在四川天府新区天府数智产业园内,由成都产投集团下属科服集团运行管理的“四川省制造业智改数转赋能平台”(以下简称“赋能平台”)正悄然推动这场产业变革。7月25日,由成都市国资委主办,成都产投集团承办的“智造未来·转型共生”蓉城国企开放日活动在此举行。企业、市民代表们带着转型之问走进赋能平台,在此一探驱动制造业升级的转型密码。据了解,该平台已为2600家企业开出“转型处方”,有效助力企业“智改数转”。
探秘“智改数转”展厅:
汇聚全省顶尖的解决方案与技术资源
漫步在6300平方米的赋能平台展厅,四川制造业的转型图谱徐徐展开。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这里汇聚了全省顶尖的解决方案与技术资源:通威高效电池智能车间、长虹电子等龙头企业的标杆案例,以及卡诺普高性能焊接机器人、数之联AI智能机器视觉检测等设备技术等。在充满科技感的多媒体展陈下,人们对未来工厂的想象变成了可触可感的现实。
焊接工种招工难、费用高、质量不稳定、速度慢等问题,曾是行业多年痛点。在成都卡诺普机器人技术股份公司展台前,这些难题已经有了解决方案。
据了解,这家成都本土成长起来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研发的机器人运用编程控制、高性能全数字处理器等技术,实现了三电平软开关功能的精准焊接,有效解决了人工成本高、智能化程度低、焊接质量不佳的问题。同时,机器人高速运动的优势,更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代表们不禁感叹:“原来机器人‘打螺丝’真的已经成为现实。”
这正是“智改数转”的生动案例。据了解,作为拥有41个工业大类行业的制造大省,四川省传统产业在六大优势产业中的占比超70%,“智改数转”潜力巨大。近年来,四川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也在切实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行动。
“我们汇集了大量省内灯塔工厂、绿色工厂的案例,依托丰富的资源库,能为企业高效匹配到符合自身需求的软硬件供应商,中小企业也完全可以‘抄作业’。”赋能平台相关负责人表示,平台就像一个“分诊台”,依托于平台的政策支持、技术产品、资源要素等“一站式”供给能力,通过为企业问诊把脉、精准施策,能够显著提升企业“智改数转”对接的成功率。
据介绍,截至2025年7月,赋能平台已吸引近200家顶尖服务商入驻,涵盖技术咨询、智能装备等10大领域。赋能平台运行10个月来,已累计举办400余场公益活动,为2600家企业开出“转型处方”。
破解转型难题:
精准匹配供应商资源,构建全周期服务链
“工厂干得好好的,为何非得要转型?”在交流环节,一些企业代表提出了疑问和担忧:“智改数转”投入大,收益却充满未知。
然而,先行者的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价值证明。长虹控股集团的实践极具说服力:其自研的“5G+AI”视觉检测设备检测实现了连接器微米级精确测量,从人工2.5次元电子显微镜需19小时完成检测,提高到30秒内完成1136个尺寸检测。最高精度达5微米及高精度尺寸测量技术,准确率高达99.98%,漏检率小于0.01‰,使人均生产效率提升275%。
谈到如何破解转型难题,科服集团智改数转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以前企业转型好比“盲人摸象”,现在赋能平台把政策、技术、案例融合到一起,好比打开工具箱“任君挑选”。
对此,成都星卫迅科技有限公司的转型历程提供了鲜活例证。据介绍,这家卫星通信企业曾受困于手工生产模式带来的成本与质量控制难题。科服集团智改数转服务团队联合专业机构“进车间、解痛点”,为其量身打造智能生产线升级改造方案:通过评估诊断、政策宣讲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规划,团队为企业提供了智能产线的布局方案、信息化方案、配置方案和实施计划等全方位服务,为转型发展筑牢了基石。
同样受益的还有2024年开始谋划转型的瀚江新材。这家深耕玻璃棉领域30年的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在玻璃棉自动包装环节有迫切需求。科服集团组织专员队伍入企调研,在供应商“资源池”仔细筛选,精准匹配了四川托璞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制定并实施玻璃棉自动包装和贴面系统解决方案,预计企业生产效率提升5%以上、人力成本降低约10%。
此外据介绍,针对企业普遍关心的资金问题,赋能平台还构建了全周期服务链:成都产投集团提供股权投资、担保贷款、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同时将“智改数转”的最新政策进行系统汇编和解读培训,帮助企业提前规划项目方案,争取更多资金补助。
红星新闻记者 王俊峰 林聪 摄影报道
编辑 成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