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hink 2025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创意周在蓉开幕

红星新闻 2025-07-09 19:12

“都说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这是我连续第六年来成都参加Re:Think,看到这么多朋友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今日(9日),Re:Think 2025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创意周在成都高新区中国——欧洲中心拉开帷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在开幕式上谈到,创意与文化表达不仅能塑造价值观、转变思维方式、改变行为模式,更具备数据与政策文件所无法替代的独特影响力。而成都作为一座文化底蕴深厚,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城市,正是探讨艺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如何融合推动变革的理想之地,在这里大家可以共同去寻找融合艺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本届活动以“创意引领可持续未来”为主题,全球创意产业领袖、城市规划专家和科技创新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创意产业如何赋能城市IP的塑造、驱动经济增长、提升民生福祉。

▲活动现场

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项目二期启动

世界粮食论坛成都办公室揭牌

开幕式现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项目二期正式启动。第二期开展阶段为2025年—2029年,旨在利用UNDP的全球创新网络以及国际专家和资源,帮助成都高新区增强创新驱动能力,更深入地参与全球发展和创新,并进一步深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本地化建设。

据悉,早在2019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就与成都高新区携手启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项目”。截至目前,已完成9项研究报告,开展50余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培训;触及全球企业达2400余家,服务1000余家成都高新区企业拓展全球视野;为区域贡献2项在全国全省复制推广的改革创新案例。项目大力提升了成都高新区的创新驱动力与全球视野,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当天,世界粮食论坛(中国)成都项目办公室也正式揭牌,将通过“全球青年行动、科技创新促进、携手投资倡议”三大核心内容汇聚青年力量,激发创新思维,推动农业粮食体系转型,加速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据悉,后续活动周还将举办INSPIRO可持续发展创业者嘉年华暨“蓉品出海”系列能力培训,以及可持续国际公共采购能力建设暨“蓉品出海”创意产业走出去系列活动,将面向企业开展联合国采购能力培训。后者将通过解析“中国企业布局联合国采购”的策略路径、分享供应商资质炼成经验、现场指导企业完成联合国采购系统注册等环节,为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搭建一个了解可持续国际公共采购、初步布局国际采购市场的重要平台。

以创意赋能城市可持续发展

成都探索融合新路径

本届Re:Think 2025可持续创意周通过多元活动,展现了创意经济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巨大潜力,不仅标志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项目新阶段的启航,也是对未来可持续发展路径的前瞻探索。

宜可城-地方可持续发展协会(ICLEI)东亚秘书处主任和中国首席代表朱澍从城市发展角度分享了在地方推动低碳、基于自然、公平、韧性和循环的发展行动相关经验,尤其提到了成都高新区新川创新科技园以及麓湖生态城两个案例。

“新川创新科技园将湿地系统作为生态核心,通过创新技术实现雨水净化、生态修复和景观融合,此外还安装了传感器实现数据实时上传,可自动调整蓄水量,避免内涝。”朱澍说,这个项目也提供了优质的产业园区与居民区共享公共空间,促进了社区参与和包容性治理。此外,成都麓湖社区业主还自主组织社群活动空间共创,通过这些方式实现了从开发商主导到居民共建的转型,也为城市社区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美术馆如何促进城市公众参与?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系负责人刘潇以成都的实践为例,强调美术馆正从传统的知识传播空间,向公众共同参与的“剧场”“广场”转变。

刘潇提及成都双年展的巨大影响力。她指出,由成都美术馆主办的成都双年展,前两届累计观众量高达200万人次,在全国艺术领域非常少见,体现了成都乃至西南地区公众对美术馆的高度热情。她特别关注到今年双年展的主题“烟火指数”,认为这反映了策展团队希望通过这一国际性平台,将成都及西南地域的文化艺术推向更广阔的国际视野。

▲活动现场

在探讨美术馆的公众参与模式时,刘潇以麓湖A4美术馆的创新实践为例。该美术馆一方面积极开展国际艺术家驻地计划,吸引全球艺术家融入本地环境进行创作,产出高质量成果并广受赞誉。另一方面,A4美术馆独具特色地将儿童视为核心创作者。在其空间中,儿童扮演策展人、艺术家、设计师等角色,美术馆团队全力协助他们将创意在馆内实现。

刘潇强调,这些案例的核心价值在于重新定义了美术馆与公众的关系。她认为,传统美术馆主要作为知识陈列与传输的空间,而如今,美术馆拥有了新的可能性——它可以是一个“剧场”、一个“广场”、一个“电影院”。“所有走进美术馆的人,都是其共同的参与者,都拥有创作者的身份。”刘潇总结道,这种让公众深度参与乃至主导创作的转型,在国内尤其成都的实践中已取得成效,为美术馆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如何让成都的文化节跟当地治理紧密相关?成都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院长、成都市“三城三都”研究院院长诸丹认为,成都作为具有创意源泉的城市,以“三城三都”为创新核心,是其创意城市发展的动力源与重要纽带。

“围绕‘三城三都’,成都举办了双年展、创意周、西博会、糖酒会及十二月市等活动,将创意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减排等深度融合。”诸丹举例,通过碳普惠,成都以碳积分奖励覆盖300万市民和游客,链接144个低碳消费场景,使50万吨碳减排量转化为市民和远来游客触手可及的实惠,“作为国际美食之都,成都在美食领域也注重可持续,采购尽量用当地原材料减少物流碳排放,且在生产、销售、流通等环节均考虑碳排放、可持续发展及可循环利用,这是成都的特色做法与贡献。”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编辑 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