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踏过的每一寸泥土,都化作心底流淌的热爱。当新闻记者的脚步穿梭于大街小巷、奔走于山川旷野,那些带着晨露的清新、冒着生活热气的好故事,又藏在哪些角落等待被发掘?
7月14日,由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成都市第十二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举行。经过全市各级新闻单位推荐,25位扎根基层的优秀新闻工作者同台竞技、切磋交流,用真挚的语言,将采访路上的感动与坚守娓娓道来,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传递出新闻人的责任与担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在被更多人践行。作为一名青年记者,我有幸记录并见证了这个故事。”成都市广播电视台记者贺厚清深入四川大熊猫公园大邑县片区,用镜头记录下巡护员的故事。当他在原始森林里发现大熊猫的脚印,当大熊猫学院的学生和野生大熊猫在同一地点同框,他用报道记录了中国式现代化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贺厚清
“一条公交线路,既装得下上班族的奋斗梦,也载得下卖菜人的柴米油盐,让城市与乡村,不再只是两条平行线。”双流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周童分享,双流区公交“惠农专线”的故事被越来越多人知晓,沿途的菜农都想把自家的农产品带去更远的地方,于是,成都空港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又增加了一辆公交车,两辆车同时从黄龙溪出发,载着更多的菜农,从朝阳出发,驶向城乡协同发展的“朝阳”。“那一刻,我突然看到了媒体人的影响力。”
▲周童(右一)
“记者脚下沾泥土,民心才能少颠簸。”成都传媒集团成都发布政务融媒体中心记者彭惊,分享了“一条路”的故事。从被颠簸“困住”的一筐筐水蜜桃,到多方合力破解5年“悬而未决”的出村路,她说:“那种见证困境被打破,见证希望在生长的喜悦,便是我热爱这份职业的初衷。”
▲彭惊
金堂县电视台记者王岚,以《石板梁子长出了“绿宝石”》为题,分享了她用十年记者生涯,见证金堂县龚家村发展油橄榄产业背后的动人故事。石板梁子上炸石的轰鸣、背篓里沉甸甸的泥土、村支书借亲戚家婚礼为村民算产业账、经济账……在她看来,这些都是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从人心涣散到橄榄绿海,石板梁子真的长出了‘绿宝石’,如今在播音间里播报龚家村的新闻,白纸黑字的新成就、新数据,总会让我觉得特别的鲜活和温暖。”
▲王岚(左一)
新都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刘语珊在现场向大家展示了一幅特殊的书法作品。1950年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中,被严寒夺去了四肢的中国志愿军战士周全弟,在战争结束后,用残臂抱起毛笔练习书法,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艰苦训练,写下了这幅《梅花香自苦寒来》。“我知道周爷爷希望能借助这些字勉励更多的年轻人,希望将抗美援朝精神,将爱国主义精神传递给更多人。”刘语珊用周全弟的故事,向人们讲述革命先辈战胜困难的决心、顽强拼搏的斗志、对党忠诚的信念、不忘使命的初心。
▲刘语珊(右一)
比赛现场,选手们围绕社会民生、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红色精神等主题,为大家分享了一个个精彩瞬间、感人场景,展现出成都新闻工作者扎根基层践行“四力”的使命担当。他们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对时代的鲜活记录和对人民心声的真实传递。经过紧张而激烈的角逐,本次活动共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及优秀奖若干。
镜头记录社会万象,追问直击问题核心。当民众的急难愁盼得到切实回应,新闻工作者的脚步便踏准了时代的脉搏,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他们坚守初心,以赤诚聚焦民生关切,守护万家灯火——这,正是新闻传播的温度与力量所在。
红星新闻记者 赵雨欣 实习生 唐敏 图据主办方
编辑 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