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发布讣告:黄本立院士逝世!他的一生只为国家所需

厦门日报社 2025-07-01 08:51

厦门大学发布讣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黄本立

于2025年6月29日16时56分

在厦门安详辞世

享年100岁

以下为讣告原文

讣 告

我国原子光谱分析的奠基者之一,著名光谱学家、分析化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厦门大学教授黄本立先生,于2025年6月29日16时56分在厦门安详辞世,享年100岁。

黄本立先生1925年9月21日生于中国香港,籍贯广东新会。1945-1949年就读岭南大学物理系;1950-1986年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86年调任厦门大学教授。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曾任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分析化学学科委员会主任委员、《光谱学与光谱分析》主编、厦门大学现代分析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等职务。

黄本立先生一生致力于光谱分析的研究和实践,是我国原子光谱分析的开拓者、领路人和自研科学仪器的先行者。他在原子发射、原子吸收、原子荧光光谱及等离子体质谱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等领域取得了系列原创性重大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倡导“理论、应用和仪器装置”三位一体的科研理念,创制国际公认的“最完善的双电弧光源”,成功研制中国首套原子吸收光谱装置、国际首台瞬态脉冲辉光放电质谱仪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奖项和荣誉。他治学严谨、乐教爱生,始终坚守三尺讲台,注重淬炼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他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光谱学习会”和“物理光谱班”的骨干教师,并为国内外10余个原子光谱培训班授课,培养了一大批光谱分析领域的优秀人才。黄本立先生矢志报国,毕生坚持推进我国科研的开放与国际合作,成功申办并主办了第35届国际光谱会议,这一盛会成为中国光谱分析全面走向世界的重要里程碑。黄本立先生将毕生精力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和科学研究,以赤子之心谱写绚丽多彩的光谱人生,为我国原子光谱事业的开创与分析科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黄本立先生的逝世,是我国教育界和科技界的重大损失,更是厦门大学的重大损失!我们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黄本立先生!

黄本立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25年7月3日10时在厦门市集美区天马山福泽园敬亲堂举行,敬告其生前亲朋好友、师生同仁。

谨此沉痛讣告。

厦门大学黄本立院士治丧工作小组

2025年6月30日

黄本立是我国原子光谱分析的奠基者之一,著名光谱学家、分析化学家和教育家。

黄本立的科研人生,只为国家所需,国家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他就研究什么——他最初的理想是当摄影家,在看到国家的需要后转行从事光谱分析。

一

上世纪50年代

在岭南大学物理系读书的黄本立

面临两个选择

一是出国读研究生

二是留在国内参加新中国建设

这时,他的同学告诉他

东北急需理工人才

等不及毕业的黄本立

和同学们热血沸腾地北上“革命”去了

不过,20年前,黄本立告诉《厦门日报》一个秘密:“其实我当时北上还有一个不纯的动机。” 他知道他要去的东北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前身)附近,有个东北电影制片厂(即后来的长春电影制片厂)。黄本立原本想先去做国家需要的工作,等有机会再调到东北电影制片厂,做自己感兴趣的摄影。

但是,在看到国家的需要后

黄本立逐渐放下

到东北电影制片厂做摄影的念头

从此将自己的命运与原子光谱分析

牢牢紧扣

光谱分析是利用物质发射的光判断物质组成的一门技术。相比化学分析法,原子光谱分析法最大的特点是快速、灵敏。当时,作为新中国的重工业基地,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东北,生产任务十分繁重,钢铁、冶炼、地质勘探等产业急需快速、准确的原子光谱分析技术,而这种技术在刚成立的新中国基本上是空白。

不过,面对国家急需,黄本立所在的研究所的光谱分析实验条件十分有限,设备的缺乏更是让黄本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黄本立在研究所的仓库里“淘”到了一台日本人留下的废旧的小型摄谱仪,从修理机器开始自己新中国原子光谱泰斗之路,最后不仅修复成功,而且他使用过期很久的感光板,居然完成了一些样品的分析。

这位“修理工”并不是魔术师

其实是他具有奋斗开拓精神

1955年黄本立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进行光谱分析实验

紧接着,黄本立又用新购的苏制中型摄谱仪,先后研究建立了球墨铸铁、黄铜等的定量分析方法,并把光谱分析推广到工厂去,帮助他们建立光谱实验室,有效解决“炉前快速分析”等常见问题。

1952年,他为抚顺钢厂试制了一台电花激发光源,这可能是我国第一台自制光谱分析用的电花光源。

原子光谱的应用十分广泛,除了最常用的金属冶炼,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联用也十分常见,比如地质勘探、环境监测、检验检疫等行业。

1955年,黄本立转向了矿石矿物分析,提出“数阶法”半定量分析中的“接线法”和“内标法”,这在当时国内主要用照相摄谱法的情况下,具有较大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

1957年,黄本立创立了一种可测定粉末样品中包括卤素在内的微量易挥发元素的双电弧光谱分析光源,被国外专家誉为“最完善的双电弧光源”。

上世纪60年代,黄本立又转向了超纯物质分析,再到环境样品……1975年,他开始从事新型光源感耦等离子体光谱分析研究,将氢化物元素的测定灵敏度提高了20倍。

“国家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我就做什么。”

黄本立就这样

一头扎进了原子光谱分析的研究世界

不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于香港的黄本立一度被诬告为“比‘007’还厉害的九国特务”,他是位乐观的人。被隔离审查时,他用垃圾堆里捡到的玻璃片、大头针、塑料板等做出量角器,计算所需要光谱分析数据。这些数据一部分被用到后来出版的《发射光谱分析》一书中他编写的“光谱仪器”一章内。

二

1986年

黄本立调任厦门大学,时年61岁

他到厦大参加的第一个会议是

离退休动员大会

当时厦门大学的光谱分析科研条件一般,在设备人才资金紧缺的艰难条件下,黄本立白手起家,开始新一轮的创业。

实验仪器紧缺

黄本立向自己熟悉的仪器厂商要了一台退货的ICP原子荧光仪,修好后给研究生做实验用;

联系一些国外仪器公司,争取到了价值数十万美元的大中型光谱仪和一些其他仪器的捐赠;

和仪器公司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科研合作,逐渐解决了仪器不足的问题。

科研人员不足

他利用当时刚批准成立的厦门大学分析专业博士点招收博士生,并连续争取到王小如、杨芃原、袁东星等3名留学博士回国到小组做博士后,这是我国第一批以原子光谱为研究方向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20世纪90年代,黄本立和博士后杨芃原在厦门大学讨论实验

黄本立带领着研究小组克服重重困难

齐心协力开展多个科研项目研究

他们建立了流动注射电化学氢化物发生法,使氢化物发生法可以不必使用硼氢化物,引起国内外同行的诸多关注和追踪研究。

接着,他们又开展强电流微秒脉冲供电(HCMP)空心阴极灯激发原子和离子荧光分析法的研究,使包括一些稀土元素在内的多种元素检出限改善了几倍甚至几十倍。这项HCMP技术于1997年获得国家专利,并于2000年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在厦门大学,黄本立建成了一个堪称国内一流的原子光谱实验室,并与分析化学教研室的其他实验室一起联合发展成为“厦门大学现代分析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这对厦门大学现代分析科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作为老师

黄本立的特点

除了一口浓厚广东话口音外

还有严谨学风

他的研究小组曾经在论文发表了五年之后

请求学术刊物再发表一份更正

虽然错误是无伤大雅的

黄本立(左二)在厦门大学指导学生做实验

三

黄本立自幼体弱多病

他曾预估自己活不过50岁

不过,他显然“分析”错了

10年前的厦大校庆

90岁的黄本立轻盈走上领奖台

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90岁并不稀奇

稀奇的是居然能这么年轻!

这位瘦小的健壮老人,把自己的健康归结于他妻子的“喂养”。

这也要感谢原子光谱,1954年,黄本立等举办光谱学习会,为各地培养光谱分析人才,学生之一就是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张佩环。

和大多数科学家不同的是,除了原子光谱,黄本立还有丰富的世界,虽然没有当成摄影家,他一直没忘“捣鼓”摄影,他拜本报前摄影记者姚凡为老师,称呼他“姚凡老师”。

摄影:姚凡

这位自然科学家充满了浪漫主义

他还爱集邮,看神话故事书

翻阅各种杂志。他还喜爱文学艺术

他至少看了两遍《简·爱》

并专门去买了歌剧《奥德赛》VCD来听

黄本立父母早逝,老祖母给他讲的神话故事与他孤独的童年生活相伴。神话故事令他一闭上眼睛,脑瓜里就闪现出“一大堆神话中的精灵”。

黄本立曾经说:

“青春其实没有什么秘诀,

你想自己多年轻,你就有多年轻。”

永别了,先生!

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文字:佘峥 通讯员:杜筠 综合:厦门大学、厦大化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