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伤亡!动态预警铺就生命通道,丹巴县泥石流前736人安全转移

红星新闻 2025-07-05 18:36

7月2日23时30分,四川丹巴县巴底镇的深夜被一阵急促的轰鸣声撕裂。邛山沟内,裹挟着泥沙和巨石的泥石流奔涌而下,瞬间阻断了G248线的交通。而此时,巴底镇邛山村全体村民已转移到安置点。

这场与死神的赛跑,丹巴县赢了。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截至7月4日8时,全县12个乡镇16个村的279户736人全部安全转移,实现“零伤亡”。而这背后,是一张从7月1日就铺开的气象预警网,用精准预报与时间赛跑,筑牢了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

▲灾后救援

精准靶向预警:

泥石流来临前,村民全部安全转移

7月1日8时04分,丹巴县气象局的电子屏上,实时雨量曲线正缓缓攀升。值班预报员向泓润盯着雷达回波图,川西高原的对流云团正悄然集结。20分钟后,第一份《雨情通报》发出;当天下午,《气象信息快报》明确指出:“2~7日将出现持续性强降水,需防范次生灾害。”

快报显示:2日、4日中雨(7~15毫米),3日、5~7日中到大雨(10~20毫米),累计雨量40~60毫米,局地伴有短时强降水、雷电、冰雹。“当时就觉得这场雨不简单,持续时间长,对流性强,必须提前防范。”丹巴县气象局局长青初说。

预警的齿轮从这一刻开始高速运转。17时,未来72小时预报锁定重点区域:巴底镇、革什扎镇等4镇有大雨;17时42分,雷电黄色预警信号划破屏幕,覆盖全县12个乡镇;23时33分,预警再次延长。

巴底镇副镇长告诉记者,收到气象快报后,镇上立刻组织人员对邛山沟、骆驼沟等地质灾害点进行巡查,“相当于提前排演了一遍转移流程”。

▲丹巴县气象台开展天气会商

7月2日16时,丹巴县气象局的会商室里气氛凝重。州气象台传来的最新数据显示,强降雨带正加速向丹巴移动,强度远超预期。16时整,72小时预报紧急更新:2日晚上到3日白天阴有暴雨。

1小时后,暴雨蓝色预警发布,巴底镇、半扇门镇等12个乡镇被纳入重点防范范围,“未来24小时降雨量25-40毫米”。预警短信飞向2785个接收终端,涵盖村干部、地灾监测员、企业负责人。

19时33分,暴雨橙色预警信号骤然升级:丹东镇3小时降雨量将达25毫米以上。22时19分,更新暴雨橙色预警信号为暴雨黄色预警信号,降雨落区新增巴底镇、巴旺乡等乡镇。

“收到信息后,我们第一时间组织村民撤离。”参与转移的村干部说,全镇179户406人全部转移到安置点。

23时30分,泥石流呼啸而至。这1小时的提前量,是气象预警抢出来的生机。

协同作战守护:

一条动态气象数据红线为村民串起安全链

7月2日22时06分,气象局发布第76期强降水现报:东谷镇、丹东镇等乡镇6小时降雨量将达25毫米以上。这份现报同时出现在应急管理、交通、水利等部门的工作群里,各部门的响应机制同步启动。

应急管理局连夜调配帐篷、饮用水,交通运输局在G248线路段设置警示标志,水利局则紧盯中小河流水位。“气象预警就像‘导航系统’,告诉我们哪里有险、什么时候有险,我们跟着调整抢险力量。”县应急管理局局长甲布说,3日凌晨1时,当气象局通报“巴底镇雨势减弱”时,抢险队伍立刻转向丹东镇,提前清理了磨子沟的落石。

7月3日8时,雨势渐缓,气象局发布《每日雨情报告》,累计雨量数据清晰呈现:2个站点达大暴雨、18个站点达暴雨。

“4日那天,东谷镇降雨量突然飙升,气象局17时10分发布暴雨橙色预警,17时39分就升级为红色预警,‘降雨强度将达25mm/小时以上’。”县防汛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橙色到红色仅用29分钟,而乡镇的转移指令在30分钟内全部下达。

7月4日午后,丹巴县天空放晴。

▲灾后救援

记者了解到,这场灾害中,尽管G248线1200米路段被掩埋,2座桥梁冲毁,150亩农田受淹,但零伤亡的成果格外珍贵。

这次过程中,丹巴气象部门累计发布预警信息20期,短信9853条,电话叫应37次,微信群推送信息129条。从7月1日的“提前预判”到7月4日的“动态调整”,气象数据像一根红线,串联起监测、预警、转移、抢险的全链条。

赵欣 周雯 唐娇 青初 红星新闻记者 戴佳佳

编辑 于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