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气象看成都⑪ | 成都环城生态区:城市“生态项链”的多元发展新貌

红星新闻 2025-08-16 08:52

在成都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中,环城生态区,像一条“生态项链”镶嵌在成都平原上,公园、绿道、湖泊、农田点缀其中。

环城生态区项目位于成都市中心城区绕城高速两侧各500米范围及周边7大楔形地块,涉及生态用地133平方公里。这里,总长超9000公里的绿道网络如脉络般延展,将公园、湖泊、湿地等各类生态空间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让自然之美在城市中肆意流淌。

更令人称道的是,78座“一桥一景”的特色桥梁与121个生态公园相映成趣,诠释着“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成都式生态美学,让市民的日常生活与自然景致无缝交融。不仅如此,绿道建设过程中,成都同步布局各类体育设施,累计新建改造各级各类体育公园77个,社区运动角407处、天府绿道健身新空间830处,让运动健身成为市民亲近自然的另一种方式。

作为天府绿道体系“三环”中的重要一环,环城生态区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着城市生态与发展的和谐共融。

▲环城生态区

生态建设:

绿道完善,智慧管理护安全

成都天府绿道,宛如最璀璨的绿色明珠,镶嵌在成都这座“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的画卷之上。天府绿道总里程已突破9000公里,其中,环城生态区作为城市的超级“绿环”,其100公里一级绿道已全线贯通。

随着环城生态区的建成,成都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不仅让环城生态区成为热门打卡地,同时也成为了各种动植物的最佳栖息地。

▲6月下旬,成都统力大道旁的绿道开满了蓝紫色的百子莲 摄影 刘海韵

作为成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成都环城生态区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生物栖息地,还持续通过各种创新措施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建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监测系统的情况下,成都环城生态区可以通过气象监测设备、负离子仪、自动水位计等设备,及时获取公园内的各项生态数据,为生态价值的揭示和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生态合作方面,成都环城生态区与四川省林科院合作,开展了鸟类生境改善提升研究,通过林地生境改善、湿地生境改善和招鸟辅助设施设置,显著提升了鸟类多样性。此外创新探索了“农田碳票”“林业碳票”等模式,完善了绿色碳贷制度,为市民创造了绿色健康低碳的生活方式选择。

▲夜鹭 摄影 刘海韵

天府绿道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环城生态区已逐步形成了一些积极的生态环境效益,比如“冷岛”效应,夏季高温天气,该区域能够降温1.0-2.5℃。在环城生态区的公园里,随处可见飞翔的白鹭和游人互动。这样一个生态隔离区,可进一步保护和修复山水田林湖等自然要素,对于提升生态系统的连接性、完整性、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这片绿色空间兼具城市功能、贴近城市市民,城中有园、园中见城、推窗见绿、推窗见田。

随着建设有序推进,环城生态区具备更加丰富的农业、生态、文化、体育、游憩等综合服务功能,也一并推进了城市格局的优化。

农业发展:

规模种植,机械化助力丰产

农业发展在成都环城生态区呈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每到农作物成熟的季节,一支支联合收割机队伍便成为环城生态区田间最亮眼的主角,它们在麦浪和油菜田中穿梭自如,繁忙作业。收割采用“一割到底”的机械化作业模式,有效降低了杂质含量,损耗率也同比大幅减少。并且,采收作业时,会针对不同农田特性,科学制定秸秆处理方案,因地制宜选择机械化打包离田或100%粉碎还田,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与土地可持续养护。

为了改变以往农田散乱、缺乏规模效益的状况,环城生态区启动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对土地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整治,并配套建设了完善的农业设施,为高品质农业和景观农业奠定了坚实的“耕”基。

▲5月中旬,环城生态区地铁五号线北部商贸城站附近大片的麦田成熟 摄影 王勤

值得一提的是,环城生态区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也成果丰硕。与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合作培育的彩色油菜,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能在花期为生态区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还能用于榨油,实现了观赏性与经济性的双重效益。同时,培育的早花观赏油菜品种,开花时间比普通油菜花提早2个月,花期延长近50天,进一步丰富了生态区的景观层次和观赏期。

成都环城生态区的农业不仅仅是大田种植,更是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都市农业、景观农业,建成后的农业区,既是农田的生动呈现,又是公园的灵活表达。

据了解,环城生态区将构建“农业+商贸”“农业+文创”“农业+旅游”“农业+科普”“农业+研学”等多种融合新模式,有机植入新经济新业态,营造乡村宜居宜游、宜娱宜宿的高品质生活场景和新经济消费场景。

▲环城生态区凤求凰公园,市民在打捆的麦草堆上拍照 摄影 王勤

旅游休闲:

人气高涨,多元模式促发展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环城生态区便迎来了第一批晨练的市民。他们或跑步、或骑行、或悠闲地散步,享受着绿道带来的清新空气和宁静氛围。在旅游与休闲领域,成都环城生态区已成为市民和游客的热门打卡地。

▲地铁2号线行政学院站附近环城生态区锦城绿道,市民在游玩 摄影 王勤

数据显示,从2021年至2025年,环城生态区的客流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21年全年客流量突破5000万人次大关,截至今年5月,2025年环城生态区客流量已达2187万人次,其中青龙湖、桂溪生态公园、锦城湖等最受成都人欢迎。在成都环城生态区,市民可以在桂溪生态公园踢足球,在青龙湖吃火锅,在江家艺苑学马术,在桂溪西区感受民谣live。

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体育赛事也落地环城生态区。比如今年6月开展的2025中国·成都天府绿道国际自行车赛,赛道全面串联78座“一桥一景”的特色桥梁与121个生态公园,让选手在竞速中穿越“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成都式生态美学。

▲天府绿道国际自行车赛 摄影 陶轲

这条绿色纽带,已形成成熟的“绿道经济”闭环。2024年的数据显示,赛事带动环城绿道年均接待游客超6000万人次,其中1426万骑行人群催生出“赛事+旅游+消费”的多元模式,也带动了沿线区(市)县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100公里环城绿道体育设施涵盖足球、篮球等常规场地,赛艇、马术等新兴运动俱乐部入驻。2025年1-5月数据显示,绿道沿线体育消费额同比增长30%,儿童滑步车培训、家庭骑行装备租赁等业态增速超42%。

成都环城生态区正凭借其在生态、农业、旅游休闲等多方面的协同发展,成为城市品质提升、市民生活丰富的关键区域。它不仅为城市构筑了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还为市民提供了亲近自然、体验农耕、享受休闲时光的理想场所,持续描绘着公园城市的美好画卷,成为成都这座城市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红星新闻记者 彭惊

编辑 于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