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水就呛,连粥也喝不下,十年怪病原来是它惹的祸……

红星新闻 2025-08-01 16:46

“医生,我这十年的怪病治好了,也帮我爸和我老公看看他们的怪病。”近日,在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心身医学科诊室里,李女士把丈夫和父亲拉到马医生面前。

红星新闻记者了解,这位如今笑容满面的女士,曾被吞咽困难折磨十年,连喝奶茶、吃火锅都成奢望。如今,痊愈后的她,又把同样受“怪病”困扰的家人带来求医。


十年求医路:

身体的警报与无解的检查单

故事要从十年前那场普通的感冒说起。温江居民李女士吞下一粒胶囊时突然呛咳,从此埋下了恐惧的种子。起初只是偶尔吞咽不畅,后来发展到大口饮水都呛咳,紧张感像藤蔓般缠绕上来,严重时她甚至不敢靠近餐桌。

“胃肠镜、鼻咽镜做了不下十次,报告单永远写着‘未见明显异常’”。李女士的求医笔记里,记满了各大医院的科室名称,消化科开的胃药吃了就好点,停药就反复;耳鼻喉科查不出问题,只能建议“放松心情”。躯体的痛苦渐渐蔓延到精神层面,失眠、多梦、惊醒成了常态,近半年更是连粥都难以下咽,体重骤降10公斤,最终连日常买菜做饭都成了负担。

“我真的不是装病。”被家人质疑“太娇气”时,李女士总忍不住掉眼泪。直到3个月前,一位消化科医生犹豫着建议她去看看心身医学科,这条辗转十年的求医路才终于拐进了正确的轨道。

病房里的真相:

焦虑穿上了“身体化的外衣”

心身医学科病房里,马中锐主任听完李女士的讲述,递过一杯温水:“您试着慢慢喝一口?”看着她紧张到绷紧的脖颈,张莹主治医师轻声解释:“这可能不是喉咙的问题,而是焦虑在‘指挥’身体演戏。”

团队给出的诊断书让李女士愣住了——焦虑障碍、躯体形式障碍。“原来这十年不是绝症,是我的情绪在闹脾气?”当医生详解发病机制时,她突然红了眼眶,“终于有人告诉我,我患的不是‘假病’。”

针对性的综合治疗方案迅速启动:药物调节神经递质、物理治疗改善脑功能、中医针灸疏通经络,再加上每周三次的心理治疗。住院两周后,李女士能顺畅喝下整杯水,早餐时甚至主动要了一个肉包。“十年了,第一次尝到包子馅的香味!”她望着镜子里久违的笑容,突然笑出了眼泪。

1df47c43eafc112485917504c2b55b5.jpg

▲马医生在坐诊中

家庭“连锁反应”:

从一人康复到全家求医

出院那天,李女士盯着丈夫眼底的青黑和父亲佝偻的背影,心里咯噔一下。丈夫常年失眠,总说头晕心慌、乏力胸闷却查不出任何器质性问题,常抱怨“医院技术不行”;父亲被胃胀、腹泻折磨多年,家里的胃药说明书能背得一字不差,胃镜报告却始终显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李女士说,她太清楚那种“查不出病却有要命痛苦体验”的绝望——丈夫的烦躁易怒,父亲对药物的过度依赖,不都和自己曾经的状态如出一辙?

在诊室里,马中锐主任的解释解开了全家的困惑:焦虑障碍就像个“伪装大师”,能模仿心悸、胃痛、头晕等几十种躯体症状,却在检查单上不露痕迹。“当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会错误地向身体发送疼痛信号,就像消防警报器出了故障,没火也一个劲响。”

医生提醒:

当身体“说谎”时,听听情绪的声音

如今的李女士已恢复正常生活,办理的特殊慢病门诊让每月药费报销90%,经济负担陡然减轻,她常带着丈夫和父亲来院复诊。“以前觉得焦虑是‘想不开’,现在才知道这是病,能治!”她在病友群里分享经验,成了许多人的“指路明灯”。

马中锐主任提醒,当身体出现这些信号时需警惕焦虑障碍:心血管系统的心悸胸闷、呼吸系统的喉头堵塞感、消化系统的胃胀腹泻,以及颈肩僵硬、头痛头晕等。“这些症状反复出现却查不出病因,可能是情绪在呼救。”

作为成都市临床重点专科和焦虑障碍专病中心,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心身医学科团队强调:“承认焦虑不是软弱,忽视它才是对健康的辜负。”就像李女士说的:“把藏在身体里的焦虑揪出来,日子才能真正回到正轨。”

张莹 红星新闻记者 戴佳佳

编辑 欧鹏